上述关于他汀类药物副作用的困惑来自问药师平台的咨询或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我选了一些典型的出来。通过前三篇关于他汀类药物的介绍(1、我需不需要吃他汀?;2、这他汀,那他汀,傻傻分不清;3、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精选问答),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他汀类药物的存在意义和重要性,但是网上关于他汀的各种谣言还是不少,尤其是去年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红色预警: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加快衰老的进程》)更是误导了大众,所以现在大家关于他汀副作用的疑问还是蛮多啊。副作用只是药品服用后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他汀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发生率,给大家吃一颗定心丸。
1.肌肉损害
这是关注度最高的他汀不良反应之一,他汀相关的主要肌损害可表现为:
(1)肌痛:一种肌肉不适的症状,包括肌肉钝痛、酸痛、僵硬、压痛或者运动时或之后即刻痛性痉挛,而肌酸激酶(CK)水平正常。肌痛症状可被描述为病毒性综合征(如流行性感冒)时类似的肌痛症状,该症状最为常见。
(2)肌病:肌无力(并非由疼痛引起),伴或不伴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发生率约为1/1 0000;
(3)横纹肌溶解症,有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血肌酐升高,通常出现尿色变深及肌红蛋白尿。横纹肌溶解症发生率极低,约为3.4/10 0000。
不能因为担心肌损害而拒服或停用他汀类药物。若出现他汀相关肌肉症状或肌损害,要注意鉴别是否由他汀类药物引起,应注意寻找是否有其他潜在疾病,或者容易导致他汀不良反应的一些继发性因素。如果肌酸激酶(CK)升高到正常上限的5倍以上,可以选择停药、减量或换药。
2.肝酶升高和肝损伤
肝酶升高是他汀类药物的另一个关注度较高的不良反应,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内,多呈剂量依赖性。
使用常规剂量的他汀时,肝酶升高发生率较低。单纯肝酶升高并不代表实质性肝损伤,谷丙转氨酶(ALT) 和谷草转氨酶(AST) 的升高多为无症状的一过性反应,超过70%的患者在不改变用药策略的情况下可自行恢复至用药前水平,受个体体质影响,回稳期有所差异。
与他汀相关的肝功能衰竭病例罕见,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报道,发生率约为1/100 0000,多由中、高剂量引发。
美国FDA推荐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检测肝酶,用药后无需常规监测肝酶。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取消“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建议,因此仍推荐肝酶监测可服药4~8 周后复查肝功能,若正常可逐步调整为 6~12 个月复查一次。
转氨酶不超过正常值上限三倍的增高不是他汀治疗的禁忌症,如果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三倍以上,可以停用他汀,待肝酶正常后再考虑继续或换用他汀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肝病、代偿性肝硬化均不是他汀治疗的禁忌症。但已有严重急性肝损伤或活动性肝炎患者,医生会慎重评价效益与风险的关系。
其他安全性:
(1)新发糖尿病:他汀治疗轻微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他汀治疗的心血管获益远大于新发糖尿病风险,因此,无需改变现有的治疗推荐。但对于空腹血糖受损或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同时可以监测血糖水平。
(2)新发肿瘤:总体来说,他汀并未增加肿瘤发生风险。
(3) 轻度认知功能损伤:2013年阿尔海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AIC)公布的4 0000余例患者的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对认知功能无不良影响。468个Ⅱ期或Ⅲ期的随机临床试验,均未报告认知方面的不良事件。有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长期使用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性痴呆有益。
(4)肾毒性:美国FDA及新药申请局(NDAs)的数据表明,他汀类药物无明显的肾毒性,不会导致慢性肾脏疾病(CKD);来自SHARP研究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会导致CKD患者肾功能恶化;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CKD(1-5期)非透析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
(5)皮肤和胃肠系统症状:皮肤和胃肠系统不良反应均为临床用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前者以皮疹、全身水肿、充血性皮炎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后者以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可累及皮肤及胃肠系统,但一般较轻微,故临床专题性报道相对较少。
多项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冠心病病死率、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及卒中发生率。但有研究表明,确诊心血管病的极高危患者在启动他汀药物治疗3~6个月后,只有40%~60%患者坚持服用他汀药物。患者、社会公众甚至临床医师未能充分了解他汀药物治疗的巨大临床获益,并对他汀药物不良反应存在顾虑,因而中断或停服他汀药物治疗。
公众中确实有反对他汀的声音,主要受网络言论的驱动。有人以离奇而不科学的言论批评他汀类药物,鼓吹用所谓的“天然”或“无药物”疗法来降低胆固醇水平。此种言论会使患者更易报告不良反应(反安慰剂效应),或不停追问医生治疗风险,有些会停止服药。确实存在患者出现他汀相关的不良反应,但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发现,很多患者的不耐受实际上为反安慰剂效应。下面我们来看一项大型研究:
这是一项纳入2000-2011年间曾发生至少1次他汀相关不良反应的2 8266例患者的研究,主要复合终点是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或卒中)或全因死亡。
研究中,19989例(70.7%)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后仍继续接受他汀处方。不良反应发生4年后,在继续服用他汀的患者中,无论死亡或心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12.2%与13.9%),还是死亡率(5.4% 与 6.6%)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6%与8.5%),均明显低于中断他汀治疗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