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宇□
小张最近感冒了,去社区卫生服务站想开点药,可是不一会儿就气冲冲地回来了。
“医生说社区只能开基本药物,我就不乐意了。”小张抱怨道,“我能付得起药费,干吗让我用廉价药?”
像小张这样把基本药物等同于廉价药物的人不在少数,两者真的能画等号吗?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基本药物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基本药物”是指那些满足人群卫生保健优先需要的药品。正是基于这个定义,推行基本药物要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质量与安全。从这里可以看出,药品价格只是基本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中的一个因素,并非全部。
其次,从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具体实践来看,廉价并不是入选的唯一标准,专家在遴选药物时遵循多条原则,包括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基本保障、临床首选和基层能够配备的原则。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并非都是廉价药,有些质优价高的药品也在其中。
不只是小张混淆了基本药物与廉价药的概念,在某些地方,就连负责基层药品采购的专业部门也曾把这两个概念混淆,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比如在遴选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价格因素而忽视成本效果。对于同样的病症,药品A比药品B单片价格便宜30%,但是整个疗程A需要10片,而B只需要5片且副作用更小,显然选B更合适。同理,在招标过程中,也不是降价幅度越大越好。这就要求政府采购部门跳出“基本药物就是便宜药”的思维误区。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小张的用药观念有什么问题。对于患者而言,用价格而不是疗效来衡量药品优劣,显然不太合适。将基本药物误解为廉价药物,而没有将其视为物有所值的药物,关键在于大家还没有形成合理用药的理念,而这恰恰是推行基本药物的主要目的之一。
因此,要提高基本药物的使用率,改变大家的用药观念很重要,特别是在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对于药品的需求层次也比较高,不少人觉得国产药不如进口药,其实许多经典老药,国内外药品质量差别并不大。对于患者来说,不应仅关注一片药的价钱是多少,而应关注如何用最经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这也提醒相关行政部门,要扭转对于基本药物的不信任,光出台目录是不够的,还不足以促进合理用药和观念的转变,必须要有几个关键方面的因素支撑,包括出台一些引导政策,促进医务人员科学合理用药以及加强对公众用药常识的宣传教育。
在这其中,有许多改变都和当前整体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紧密联系,诸如政府对医疗机构投入补偿机制以及对医务人员激励措施的改革,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的动机;现在正在进行中的公立医院药事服务改革和临床药师队伍建设,可以促进医务人员科学合理用药;对于公众,则需要告知每一个人,基本药物目录里的药品对常见病是安全有效的,实施这项政策符合公众健康和大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