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潇雨)4月9日,在澳科利耳大中华区第二届人工耳蜗国际高峰论坛上,专家提出,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后康复训练是关键环节,但目前对此关注远远不够。同时,手术医生的培养、资质评估和认证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管理。
据了解,当患儿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需要专业人员按小儿语言发展规律进行听觉言语训练,患儿才能恢复听和说的能力。听觉言语训练分为听觉训练、词汇积累、语言训练3个阶段,同时听觉言语训练最好在1岁~3岁的儿童言语能力发育期进行。而目前,对这一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边远地区的孩子在接受手术后,因训练缺失,康复情况并不理想。
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龚树生指出,目前我国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后康复训练亟待关注,在依托学校和语言康复机构的基础上,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要共同承担起患者康复训练的责任。特别是留守儿童及贫困家庭的聋儿,这些孩子术后失联的情况多发,接受规范康复训练比例低。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高志强提出,中华医学会应出台指导意见,做好术后康复信息的收集和反馈,为医生培养提供规范化培训并提高准入标准。目前,全国范围内能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医生不到200人,69家人工耳蜗植入的定点医院应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领军作用。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龙墨介绍,目前全国听力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覆盖范围各地水平不同,如北京等地区已覆盖90%,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仅为40%~60%。为实现“到2020年有需求听力残疾儿童和持证听力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的比例达80%以上”的目标,已有26个省出台了实施方案。同时,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正在牵头推动贫困残疾儿童保障性救助制度的建立。“精准康复刚刚开始,各省的认识、实施需要成熟的过程。”龙墨说。
另外,老年人的听力康复亟待关注。龚树生说,目前临床上进行听力康复的患者80%以上都是儿童,而我国35%以上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老人失聪带来的情感孤独和心理障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