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改革不是要改价格,觉得低了就涨高了就压,永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是计划经济思维。真改革要改的是所有制,即放开市场准入,价格由供求关系自发决定。
夫农工商者,皆财之所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使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公家何求不获乎? --司马光 近日,重庆卫计委发布新版医疗项目价格调整通知,对各种医疗服务价格作了调整,有的上调,有的下降,顿时引起轩然大波。根据这次改革,有尿毒症患者表示,肾透析的每月费用骤增数倍,大批患者纷纷表示不满,最终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政府被迫收回成命,暂缓实行本定于4月开始执行的医改。 这次改革可谓是中国医疗现状的一个缩影。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医疗制度有问题,医生们抱怨收入水平低,患者们抱怨看病难看病贵,政府则抱怨频发的医患矛盾疲于应付。然而,改革的思路却总是不明晰,成为了各方力量博弈的缩影。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医院的就医体验并不良好。无论是价格水平、医疗技术、服务态度都很难令患者们满意。然而事实上,如果和发达国家比较,同等技术水平下中国的医疗收费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相当廉价的水平。尽管在发展中国家人力成本确实低于发达国家,但这超低的价格背后则是行政力量在干预。医疗领域是行政力量介入最深的领域之一,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活化石。 不少人认为,看病是大事,为了保障每个人的健康水平,必须由政府出面补贴或干预医疗价格,来确保穷人也看得起病。尽管这个愿望十分美好,但却违反了经济学规律:规定价格上限会带来产品短缺;政府价格管制会带来腐败和寻租。事实就是如此,政府认为,有些必需药品如此重要,怎么可以由市场来自发定价呢?于是强制规定了一个很低的价格。然而,规定一个低价并不代表患者可以享受到低廉的医疗服务。 不少人认为,只要是不亏本,厂家就应该生产某种药品;然而对厂家来说,真正的成本是机会成本,一种药品被强制压低了价格,即便是在会计账目上没有入不敷出,但假如把有限的生产资源投入到其他药品上可以赚取更多,所以这种低价药的绝迹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经常会有新闻报道,某种必需药原本很便宜,却买不到,最后只能求助于药贩子,花数十倍的价格才能买来救命。往往新闻的跟帖里全是对网友对药贩子的破口大骂,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药品的稀缺并非药贩子而是政府造成的,如果没有药贩子作为中介沟通了生产商和患者,那这种药品就很可能彻底绝迹了。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反而呼吁政府加强监管打击药贩,殊不知政府管制本身就是当下医疗畸形的根源——缘木求鱼,岂得鱼乎? 在正常的市场交易下,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医生凭借自身的技术换取收入,患者则视自身的财力求助于不同等级的医生,声名远播、技术超群的医生自然会获取更高的报酬。医生这个职业并不崇高,也不是天使,没有任何义务必须为患者免费服务。花什么样的钱就购买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这话虽然听上去不那么顺耳,却是一个事实。 很多人认为这样不公平,因而要求政府介入调节:管制价格、设立医保、审批药品。结果就是,在价格管制下药品短缺,患者甚至要花更多的钱从其他渠道购得;畸形医保沦为大锅饭,政府官员则凭借优势地位挤占大量资源;药品审批成为CFDA的摇钱树,各种设卡寻租让大量新药备受刁难被拒之门外,无数患者就此丧失治疗机会。 况且缺少了市场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很多医生不是在手术室、实验室里钻研医术,而是去追求华而不实的论文数量就能切居高位,使中国的医疗科研沦为国际笑柄。医疗产业带来的庞大收入和利润并没有来到医生的口袋,而是为主管部门制造了无数捞钱的机会。即便也有品格出众的医生存在,但面对和高强度的劳动不成比例的微薄报酬,谁的热情不会被打击到呢? 医患矛盾本身并不是医生和患者的矛盾,而是畸形的医疗体制带来的额外负担。大多数患者并不能认识到行政管制才是问题根源,容易把怒火发泄要医生和医院身上。这时政府则再次以管理者身份出现,所谓的改革,医生闹得凶一点就涨价,患者闹的凶一点就压价。这样的改革对平息医患矛盾、促进医疗产业发展毫无帮助。真正的改革并不是肤浅的改动价格,而是从根本上废除行政管制、真正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让医生患者各得其所。 很多人担心,医疗行业开放给市场,会不会让穷人看不起病?在1980年以前,很多人也想,如果取消公共食堂,会不会只有富人吃得起饭?然而事实是,在取消公共大食堂后,中国人的饮食水平反而迅速解决,富人有富人的大酒店,穷人有穷人的小面馆,即便是最底层的居民至少也不用担心食不果腹了。相比之下,反而是打着“公平”、“为穷人着想”的五六十年代饿殍遍地、民不聊生。现今有人指责说市场开放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医疗行业会不会也这样。但事实上,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市场比政府更有动机和效率,况且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没有食品。 真改革不是有所作为,而是有所不为,在解决医疗行业弊病的问题上,政府能做到的最大的作为就是退出。事实上,如果改革者目光足够长远,就会知道放弃政府管制并不意味着利益受损。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往往被教科书视为保守、顽固的代名词,但事实上的司马光才是真正的目光卓越的改革者,在反对政府干预商业与民争利时他说:“夫农工商者,皆财之所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使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公家何求不获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