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30日起,京津冀地区公立医院第一批六大类医用耗材联合采购正式实施,三地800余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同步实施,这是北京继去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今年启动的一项后续重点改革任务。
日前,北京市卫计委在接受采访中透露,现已对参加采购的120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均已对临床所需品种进行了遴选和议价,目前采购涉及六大类品种(心内血管支架类、心脏节律管理类、防粘连类、止血类、人工关节类和吻合器类),已完成订单金额1.3亿元。
据悉,此次跨区域联合采购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分头行动,统计各自六大类相关产品,并找出每个品规最低价格,即“京津冀历史采购最低价”,最终形成京津冀三地统一的联合采购结果,预计六大类医用耗材采购价格平均下降15%以上,每年节省8亿元。
政府相关部门:联合采购工程浩大,管理难有谁知?
除京津冀联盟外,还有如四省一市联盟、三明联盟、西部地区医用耗材采购合作联盟、粤鄂跨地区联合采购等各地跨区域联合采购联盟陆续涌出,已成为趋势。普遍认为,通过以量带价的方式,降低药品、耗材价格,已成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重要举措和直接有效手段,但我们不可忽视,虽然能带来药械价格下降,联合采购模式还是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高值医用耗材的审核工作是跨区域集中采购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时间的投入。由于缺乏全国统一规范的医用耗材目录编码,品名、规格型号极度混乱,对跨区域联合采购或省集中采购的前期整理与后续管理带来极大困扰。此外,还要面临使用量难于统计汇总的问题。国家缺乏统一的供应保障平台(数据库),各跨区域联盟集中耗材采购系统建设虽然有在零零碎碎建设,也相对滞后,有些挂出暂停服务的通知。
同时,不同于近些年政府对药品集中采购的政策频频出台,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具体的指导性政策还得追溯到2012年原卫生部等六部委出台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试行)》(卫规财发〔2012〕86号),其适应性,思路与操作差异值得商榷。不少省级联盟联合采购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
医械从业者:二次议价会不会成为联合采购的补充?
风口浪尖,二次议价!7月,江苏卫计委介入常州武进让利协议,招标定价后再次价格谈判,是让利还是二次议价众说纷纭。
细查其根源,在于联合采购后因为允许部分医疗机构或者个别强势医联体“以市为单位”“二次议价”,最终形成”市场成交价”与采购价格有差距。有人不服,掀起巨浪!
在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难看到,以往明令禁止的“二次议价”,已在安徽、福建、浙江、陕西、河南、湖北、重庆、上海、湖南、宁夏等省份积极试点。二次议价会不会成为常态,我们不得而知。但对医械生产企业而言,如果联合采购+二次议价,可能是一个不小的噩耗,毕竟一降又降,降无止尽,利润的空间在不断压榨。
可以看到,集中采购、分类采购、带量采购、阳光采购目前是走了很多弯路,高值耗材集采领域也频频爆发令行业不快、械企不满、市场不服的诸多乱象:江西部分片区议价鼓动一时的骨折降价;被国家点名自行垄断自废武功的深圳GPO,被立案调查,中止调查,一波三折的上海GPO涉嫌垄断案;福建“四价并存”争议四起的挂网采购;浙江市区县以试点之名进行的再次议价、再再次议价等等。
但我们必须正视,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跟还是不跟,怎么跟,恐怕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医械人面临的纠结、紧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