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龙杰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特赛罕区农民胡长亮(化名),再一次陪女儿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化疗。自从女儿被确诊患有未成熟畸胎瘤之后,胡长亮已经记不清跑了多少家医院、来了多少趟北京。此次让胡长亮感到高兴的是,根据呼和浩特市卫生计生部门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签订的协议,女儿治疗所产生的费用可以即时结报,也就是只需支付新农合报销以外的费用。
实际上,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新农合跨省联网结报的试点,从2015年5月开始,呼和浩特市患者经转诊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就可享受即时结报的待遇。然而在女儿在该院接受第一次手术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胡长亮之前并未办理转诊手续,只能先行全额垫付医疗费用。
“第一次住院治疗的总费用大概为6万元。”胡长亮说,除此之外,他、妻子、女儿的男朋友以及其他亲戚也一同到北京陪护,为此产生的在外生活成本为3万元左右。
这笔账很不划算。胡长亮告诉记者,多花的这笔钱让他感觉负担不小,但女儿患的是疑难杂症,内蒙古当地的医院无法确诊,只能建议他们到北京看病。而随着进京看病次数增多,胡长亮发觉生活支出压力变大,陪护人员减少到夫妻二人,在北京的住宿条件也从住宾馆演变为租民房,甚至在医院病房内过夜。
另一方面,虽然根据跨省结报的政策,定点医疗机构应当适当降低参合患者住院预交金,但降低多少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实际上每一次住院之前胡长亮仍需要为女儿筹备足够应付突发情况的预交金,跨省就医产生的经济压力仍在逐渐加重。
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曾经在2014年做过测算,城镇职工医保患者异地就医的平均门诊和住院费用比在统筹区内高出1.5倍,离家越近看病越便宜的规律始终发挥着作用。
“根据估算,当前仅北京市每日非北京医保覆盖的患者就达到30万人次左右,上海和天津也在15万人次左右,分别占本地总医疗服务人次的47%、21%和50%左右。”中国社科院经研所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表示,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跨省就医的落脚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也导致寻求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异地就医行为越来越多。破解跨省就医之难,根源还在于推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布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