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到了,但有的孩子大概“没本事”好好过节――他们动辄晕倒累倒,或呆在家里闷坐不出,体质差成为当下一些孩子的特征,也成了老师们的一块心病。
“升旗仪式站20分钟就晕了!”
“六一”还没到呢,昆明市龙翔小学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上就发生了“意外”:两个3年级女孩没站20分钟就晕了,一个就地瘫倒,另一个把早餐吐了出来……
“其实不算意外,这样的事经常发生。现在的孩子站都站不住,没别的,体质太差,严重缺乏锻炼。”龙翔小学体育教师丰永新说,前两天他还碰上这样的案例:一个5年级男孩加入他的排球兴趣小组,接打第一个球就把脖子扭了,一时动弹不得,只好上医院。诊断结果没有大碍,医生给出的建议就是:多运动。
还有几个6年级孩子围一圈踢足球,只要有身体接触就往后躲,摔几次就不玩了;就这么踢1个钟头,三天缓不过劲来。
丰永新介绍,学校也开设了不少课外体育兴趣小组,但长期坚持的孩子凤毛麟角,不少活动因为参加人数太少,根本没法开展。“就只能带着他们跳跳绳、跑跑圈。可很多孩子没跑几步就叫累,怎么办?你只能让他歇着。”
据龙翔小学的多位体育教师估算,目前全校差不多70%以上的孩子缺乏锻炼,40%以上孩子极度缺乏锻炼;很多孩子动不动就感冒发烧,学校里的“胖墩”也在逐年增加。
“这样的孩子,你对他们的未来怎么能放心?”丰永新说。
“减负?开什么玩笑!”
为什么体质那么差?
“除了锻炼不够,还因为零食吃得太多,饭吃得太少。很多孩子一顿就吃半个拳头那么点米饭。当然,学校教育也还不够。”丰永新说,深层次原因还是“减负”的无法实现,孩子们学业过重,只能牺牲体育锻炼的时间;家长们也始终将体育锻炼放在次要位置。一个简单的例子:学校现在取消了百分制,改用ABCD打分,但还是要在各个分级旁边打上分数,家长、孩子还是会围着分数转;现在昆明中考体育实行人文打分,分值有弹性地向文化考试成绩靠拢,这恰恰又助长了家长和孩子对体育锻炼的忽视。
孩子们也很委屈。龙翔小学5年级学生陶雪雁告诉记者,学校作业量是减下去了,可校外辅导班火得不行,每天学不完的东西。“比如奥数,我讨厌极啦,可我妈硬给我报了名。我宁可跟着丰老师学打排球啊!”
3年级孩子刘旸的父亲刘杰谈起减负就蹙眉头:“减负?开什么玩笑!所有孩子都在拼命学,你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孩子跑步打球?”他认为高考指挥棒、未来就业竞争无法回避,只能“趁早”,否则“贻害无穷”。
眼下云南省教育部门倡导的“减负提质”在教师和家长眼中也是悖论:学校课程与作业量减少的同时,校外辅导一定会随之增加,要提质就很难真正减负。
刘杰认为孩子体质的严重下降折射了整个社会的问题:“我知道我儿子连400米都跑不了,可如果众多孩子都跑不了400米,那我还担心什么?”
这个“六一”,刘杰安排刘旸在家复习英语:“希望他好好给我记住几个单词。”
“没有好身体,怎么过‘六一’?”
今年昆明的“六一”有不少活动,比如不少学校、各大公园、社区文化广场都安排了一系列主题活动、趣味比赛和文艺演出,但丰永新一阵苦笑:“没有好身体,怎么过‘六一’?我真担心这些孩子没玩一会就累趴下了!”
云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处长董一凡同样痛心疾首:“青少年的体质的确在逐年下滑,一年不如一年!这也是困扰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此,中央2007年就下发文件,针对青少年的体质下滑制订了多项应对举措,各部委、各省区市也都出台了相关的细化政策;就云南来说,为提高中小学生体质的教学改革、师资安排、课程调整、阳光体育等等都在大力推进,但效果并不理想。
“一些学校过分强调体育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对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的学校稍微有点风险的体育项目都不安排;家长对健康的认知存在较大误区,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能顺利通过高考体检就是身体合格,缺少培养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但从深处说,整个社会过于功利,缺乏长远而良性的教育理念。”董一凡认为,中国很早就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模式,但目前很少有家长能真正把身体这个“物质基础”放在首位,在惨烈的学习竞争、就业压力之下,家长始终没能树立一种“身体促进学业”的正确观念,总以为投入学习的时间越多越好,殊不知身体跟不上来,过度的学习只会事倍功半。
现状依然难以改变。董一凡认为关键必须解决“就业难”这个结点,中国的职高教育、中专教育必须尽快跟上来,培养过硬的专业化人才、让就业结构趋于合理,而不是一味培养高分低能、专业技术极度匮乏的大学生。如此,才真正有可能为小学生的体育教育松绑。
“孩子们身体跟不上,心理问题随后就来……希望通过教育部门、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们健健康康成长,轻轻松松学习。”董一凡说。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37617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