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金伟 何君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青藏三省交界处,是我国包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15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四川省启动了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带队到石渠县调研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
■综合治理抓好每个细节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犬,特别是流浪犬,在包虫病的传播链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犬吃了患有棘球蚴病的牛羊脏器后,棘球蚴会在其肠道内发育为成虫,成虫产卵随狗的粪便排出,污染草场、水源或蔬菜,可致人和牛羊感染。
石渠县俄多三村村民降央卓玛家的院子里养了一条狗,而院子旁边就是犬粪无害化处理池。“这个项圈有什么作用?”狗的项圈引起李斌的注意。色须镇包虫病专干何长勇介绍,项圈相当于狗的“身份证”,通过特有设备扫描项圈的芯片就可以了解户主的基本信息和犬只信息。按照县上统一规定,每月10日为犬驱虫日,由村里犬驱虫员负责驱虫工作,并指导户主对犬粪进行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目前,石渠县登记栓养家犬18368只,全部实现了犬只信息化管理。
石渠县境内海拔4000米,群山环抱,坐拥大片牧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人。人烟稀少,藏民不喜杀生的宗教风俗,让这里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老鼠就是其中重要的传染源。过去,治理鼠害往往采取硫酸钡等化学毒药的方式,既污染环境,又破坏当地生态。自今年开始,石渠县换了新思路。当地政府发现县境内有鹰出没,于是在牧场竖起鹰架,“招揽”鹰来栖息。“鹰鼠之间形成生物链,以天敌治理鼠害的方式很绿色。”李斌表示赞同。
李斌表示,石渠县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阻断了包虫病在犬等动物宿主中的传播。下一步还要强化源头治理,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长效机制,要把管控传染源作为防治包虫病的关键环节。
■筛查宣教一个都不能少
虽已至6月,石渠县依然没有夏天的痕迹,这季节大部分藏民都到山里挖虫草去了,但这并未影响当地卫生院对藏民进行包虫病筛查的进程。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卫生院运用虹膜+指纹+身份证复合识别技术开展人群筛查。目前,全县共筛查84742人,基本覆盖全县人群。
色须镇卫生院的墙上画着4幅包虫病防治宣传画,包虫病防治的核心知识涵盖其中。“千万不要去耍狗,牛羊脏器不喂狗。”李斌念着墙上的宣传语说,这种接地气的宣教方式通俗易懂,基层工作做得很扎实。石渠县疾控中心主任谢飞介绍,以微信平台为载体,播放汉藏双语的包虫病防治知识宣传片和包虫病防治歌是现在流行的宣教方式。
由于宗教原因,很多患包虫病的藏民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而是通过“打卦”来祈祷。“借助活佛的嘴来传播包虫病防治知识更有效。”甘孜州医院包虫病防治办公室主任尼玛拥措说,邀请爱国爱教的活佛定期在医院内部开展健康宣教,告诉他们要勤洗手,及时接受治疗,起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进村入寺、马背宣讲、送卫生下乡等活动,统战、民宗部门将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纳入僧尼培训,重点向僧尼、流动牧民和贫困群众等重点人群宣教。此外,包村专干结对帮扶,为群众发放牛粪铲、流水洗手器、橡胶手套,农牧民群众逐步养成洗手、洗脸、洗脚、洗澡、洗头、打扫庭院等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道保障减轻患者负担
家住石渠县红旗二村的曲地,今年50岁,2016年3月在集中人群筛查时初步诊断为肝包虫病,9月到甘孜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从确诊到出院仅用了6天,全程费用6万余元。让曲地欣喜的是,基本医疗和大病补充保险可以报销4万余元,包虫病专项补助1.8万元,红十字会救助700元,自己不用负担任何费用。“感谢好政策,我的病才能治好。”曲地紧紧握着李斌的手说。
记者了解到,石渠县共为1934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4.6万人次贫困人群获得减免、补助,减免费用1182万元。
2008年,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项目及《四川省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补助标准是8000元,目前国家和省级补助提升到2.5万元,包括手术补助、术后康复、病人筛查、交通补助。符合《甘孜州特殊人群医疗救助》条件的患者,可以得到50%~100%医疗费用的减免和民政补助,除此之外,还有红十字会的慈善救助兜底,患者实现零支付。全县1249名贫困患者全部纳入救助范围,防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