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姚常房 记者 李水根
“我们扪心自问,如果自己孩子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干一辈子,你愿意不愿意。”近日,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伟杭在《健康报》社主办、浙江省东阳市医共体承办的区域医共体发展推进会上发问,台下400多人几乎都在摇头。人才、资金、机制等是卡住医共体喉咙的“骨头”。对各地热闹的医共体而言,如何实现可持续、真正有效运行,是迫在眉睫的必答题。
■稳住基层力量
“如果医共体内的岗位是流动的,大家就会愿意去。”马伟杭给出解题方案,而这个解法的实践者正是浙江省东阳市。
8月18日,浙江省东阳市白殿小区16位居民代表同意“医共体人才公寓”落户自己小区。从土地征用公示,到小区居民代表全票通过,只用了10天。为吸引人才,东阳市今年启动了“医共体人才池”,实现人才统招共用,变以往由各基层医疗机构独立招人策略为全市统一招录,新招入人员全部纳入“人才池”。其中,人员劳动关系选定一家城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便于子女在城区就学,同时为他们提供市区公寓。
此项政策的最初设计者、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应争先还有两个绝招:轮转机制和地区系数。东阳市“医共体人才池”成员的轮转周期为8年,即1年在山区,2年在半山区,4年在平原,1年在城区,还有1年在市级医院培训。“地区系数”则是将4类地区,按照相关系数形成差别分配,引导资源向山区、半山区流动。应争先介绍,自今年年初首次以“医共体人才池”向社会公开招聘卫技人员以来,至今年7月份,共有186人报名参加考试,招聘录用60人。
有专家指出,基层能力不强是医共体要解决的痛点,人才问题则是痛点中的痛点。基层待遇只是原因之一,更看重的是职业发展有没有盼头。在保障基层医务人员收入的基础上,给予职业上升通道,是一剂妙药。
在保持基层人才后劲上,长线培养必不可少。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院长何淑明表示,从2007年开始,该院把社区卫生服务站当成医院的临床科室,从制度管理到物品供应,再到科室建设与人才培训都统一进行。例如,医院每年的200多场培训,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到会率要超过60%,而且考核标准全部统一。
不过,马伟杭指出,应根据不同岗位以岗定酬。但是,如果在总医院拿的是15万元、20万元年薪,去了分院只能拿5万元、8万元年薪,他们干不了也干不久,如此一来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就会落空。因此,改革还必须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用好经济杠杆
社区卫生站与主管医院财务要独立核算,这是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紧密型医联体的经验之谈。何淑明坦言,这样社区会更放心一些。政府给社区那么多钱,社区可能担心牵头医院侵吞财产,把钱放到医院账上。“信任来源于财务相对独立。不过,财务管理要统一,建议设立具备政府职能第三方机构履行考核职责,每年对医院进行考核。”
“医疗和医保在一起才是医共体,不能把二者看成猫和老鼠的关系。”马伟杭说。在浙江省德清县,有一个部门被称为全国首个县域医疗保障办公室,整合了医保、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耗材采购、医疗救助等职能,建立了医疗、医保、医药联动的长效机制。德清县卫生计生局局长马建根说,县域医保基金整体打包给两个健康保健集团,合理结余留用,不合理超支自负。实施以集团为单位的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推行医保住院按病组付费,促使集团主动控费和下沉。福建省将乐县人民医院院长廖冬平表示,在医共体的基础上,三明市给该院“总额包干、超支自负、结余归己”的医保政策,来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共保,引导医务人员从治病向防治结合转变。
马伟杭表示,要进一步研究差异化医保支付政策落实,以及如何处理医保统筹区与县域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关系。浙江省常山县卫生计生局党委书记、局长黄国华透露,常山县正在探索建立家庭医生签约医保差异化支付,调整外出就诊人员转诊和未经转诊的报销比例。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指出,目前医保的支持与支撑还是不足。比如,在一级、二级医疗机构内开设的三级医院的联合病房,医保定额如何计算?区域内专家门诊的定额又如何计算?这些问题影响了内部可持续性的转诊。
纵观各地医共体建设,除了政府高位推动外,投入上都有较大力度的支持。不过,何淑明表示,从牵头医院角度而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与运营投入效率有待提高,还要确保政府对下拨经费的稳定、及时和长效。医院每年约花44万人力成本协助开展公卫服务,但没有得到应得补偿。另外,专科医生和专家更希望在医院的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开诊,让他们主动到社区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她建议,设立医联体建设专项经费,以政府为投入主体,以完善考核机制作为落脚点。同时,完善社保支付方式、双向转诊标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将“共享”进行到底
近日,浙江省长兴县雉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的第2张家庭病床落地了。该中心自7月开始联合医共体单位县中医院,针对出院后转回社区的病人提供床边医疗服务。目前,只需额外支付50元的建床费和40元的巡诊费,其他费用按实际产生情况计算。
家庭病床只是医共体探索过程中的延伸之一。“以前社区做家庭病床心里没底,现在有了上级医院指导,基层做起来更踏实。”这是很多社区人的心声。何淑明说,我们所有社区都没有设住院部,只设了家庭病床。医院会定期派出各个专科主任和护理专家到社区家庭病床进行查房。社区家庭医生与牵头医院专家也有各种各样联系渠道,主管病人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实时、及时得到专科医生指导。
随着医共体建设的深入,资源集约化运作正逐渐推进,影像诊断、心电诊断、医学检验、远程会诊等共享资源不再是新鲜事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是重要推动力量。
山西省高平市人民医院集团院长李军透露,去年3月投资1000多万元搭建信息化建设平台:个人医疗服务云、个人健康云和健康高平。健康高平可以实时监测每一家分院的运行数字,包括财务和业务等。在双向转诊方面,信息化的力量更明显,基层分院向会诊中心发出申请,申请接到以后通知相关医生就可以直接转诊,同时进行联合门诊。分院看病遇到困难,可以直达牵头医院大夫,病人就不用来回跑路了。李军介绍,目前远程会诊已测试完毕,建设完成的集团内临床信息化平台,也正为各分院提供远程会议、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电话诊断、双向转诊、预约诊疗、远程会议等服务,实现了集团内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同时,还组建了集团健康管理中心,整合牵头医院与各分院的医疗数据,进行健康服务、健康管理。
不过,有专家也提出,医共体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避免出现更多信息烟囱。
评论
探出医改深度变革之路
□姚常房
县域医共体重构出了一种全新医疗组织形态。这场将资源重置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创新式探索,搅动了整个县域的健康生态,成为新时代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深度突破的示范。
县域医共体有两个重要启示:一是以健康为中心,构建健康共同体;二是在政府推动下,人事、薪酬、价格、医保等整合发力,将处于深水区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前推了一把。
医共体试图勾画出缩小版“健康中国”。老百姓最青睐的是全生命、全周期的整合性照护服务,照护服务链太长,百姓消耗太大;太短,则不能完整覆盖百姓需求。县域当仁不让成了最合适的试验场。在这个相对较小的行政单元内,医疗服务均质化实现起来相对较为容易。
医共体建设还撬动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纵观各地医共体建设,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浙江省东阳市的书记、市长挂帅,还是山西省高平市的省长亲自督战,整个工作几乎都由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全力推进,这就使错综复杂的改革,有了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撑环境。也正因为此,医共体推进中,人事、薪酬、分配、药品、价格、医保支付等改革的难点与痛点可以一步步化解,且凝结成有机联动机制。这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