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姚常房 特约记者 王彤
“上海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已进入冲刺期。力争到2020年,上海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将基本实现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定位相符合的目标。” 最近一段时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邬惊雷多次强调这一观点。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本市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
■《健康报》:如何看待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
邬惊雷:亚洲医学中心建设一定是跳出健康看健康。因为医学不仅仅是延长寿命,对整个社会发展而言是基础性的,而且从科技革命角度看,它又融合了不同学科。所以,我们致力于挖掘其作为发动机的潜力,上海未来要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而不仅仅是医疗中心城市。
对标国际,上海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至少要建“八个一流”。具体来讲,包括一流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人才队伍、一流的医学研究和转化、一流的医疗服务体系、一流的医疗保障制度、一流的公共卫生服务、一流的应急处置网络、一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流的生物医疗和相关产业。
上海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关键要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顶天”和“立地”。“顶天”,即拥有较强的医学技术及辐射能力,服务于国民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并不断提升上海的国际形象;“立地”即拥有适宜的基本卫生服务提供能力,不断改善上海民众生活质量,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
■《健康报》:一流的医疗服务体系具体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邬惊雷:一个很好的医疗服务的体系不仅要有高端医疗,还应该是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系统的、连续的、有序的、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也就是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它从初级保健、康复护理、转诊系统到信息整合,实现不同等级医疗机构服务的整合。分级诊疗也应该是整合式医疗服务,它将不同功能整合起来。比如,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社会经济负担很重,需要综合防治。过去,要做成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很难,现在则不同。目前,整个上海的基础服务能力在提升,体系比较健全。以10万人口为基础,就会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面,还有区域医疗中心、三甲医院等。
对特大型的医学中心城市而言,如果只有医疗,没有公共卫生,没有预防体系,是不完备的。因为这是一个城市安全的保障。目前,上海的疾控体系在全国是领先的,而且整体服务涵盖面也较好。
■《健康报》:在亚洲医学城市的定位上,上海的坐标在哪里?
邬惊雷:上海较早提出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但内涵一直比较模糊。经过不断摸索和思想碰撞,上海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的模样进一步清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所长,上海更趋向往综合方面发展。
能否成为综合性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上海人的健康状况是个风向标。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均期望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2.77岁提高到83.37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婴儿死亡率3.71‰,市民三大健康指标连续10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领先水平。俗话说,“旁观者清”,外省市患者的选择更有说服力。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6月发布最新《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跨省就医患者中前往上海就医的人数占18.93%,上海已成为全国异地就医患者流入最多的地区。
■《健康报》:国人点赞上海,世界认可上海,您觉得这与上海统观全局的资源配置有何关系?
邬惊雷:在资源的塔尖,繁星密布。最新统计显示,上海拥有50家三级医院,其中32家为三甲医院,以三甲医院为核心的优质医学资源高度集聚;上海拥有一批高水平医学院校与科研院所,基础与临床科研“双轮驱动”。“十二五”时期,上海共获得国家科技奖38项,占全国卫生系统该奖项的28.3%。上海拥有35个国际先进的临床医学中心,涌现出中山医院心血管病学及内镜医学、肝脏肿瘤,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瑞金医院血液病学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科团队。
在资源的塔基,健康守门人牢牢把住了第一道关口。上海自2011年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2015年推出“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组合共签约居民超过661万人。目前上海全科医生总数已超过8000人,达到每万人口3.3名全科医生,走在全国前列。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量占全市三分之一,与市级医院、区级医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串联资源上,更是环环相扣。据了解,上海已将16个行政区域按照人口地理分布、城市交通规划,划分成58个医疗服务区域,确保居民15分钟左右便可抵达一家医疗卫生服务点,半个小时即可抵达一家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据悉,完备的服务体系硬件完成后,下一轮将逐步强化内涵建设,通过强化多学科一站式服务,提供日间诊疗、社区慢性病管理等,加强不同等级和功能医疗机构服务的整合和连贯性,探索精细化、人文化医疗服务。(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健康报》:2020年越来越近了,您认为上海离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还有多远?
邬惊雷:如何体现世界水平,能够客观反映出水平的指标、体系等很重要。上海正在认真制定亚洲医学中心的相关指标。我觉得,上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真正要往前冲,还要寻找自己的不足,明白短板在哪里、优势在哪里、潜力在哪里,然后再整合发力。我们现在也努力找寻可以再使劲儿、做出特色的地方。比如,在临床研究转化成具体工作的实践方面努力。
■《健康报》:在向亚洲医学中心城市靠拢的过程中,上海都有哪些动作?
邬惊雷:在发展过程中,上海一直自我加压,用清晰而具体的要求,不断垒出新高度。比如,2018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被称为“健康服务业50条”的《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首届进博会召开之际,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实施意见》,简称上海“鼓励药械创新32条”。
上海制定的每条发展路径,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例如,“健康服务业50条”中一个重要举措即统筹城乡、区域健康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打造“5+X”健康医疗服务园区布局。上海将按照与卓越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要求,高起点做好健康服务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特色鲜明的现代健康服务业园区,助力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5大园区中,有的聚焦医药产业发展,有的重在发展旅游医疗,有的开展转化医学等。未来,上海各健康服务业园区将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实行联动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引导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
此外,要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医学教育科研要处于亚洲领先水平,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亚洲医学交流、教育与培训的重要集散地;推进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发达,较好地满足境外人士的就医需求,并吸引周边国家和地区病人来沪就医、医务人员来沪进修学习……尽管距离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上海要做很多工作。但我们有目标清晰、路径明确、格局远大、求真务实的“上海操作”,并以此推进上海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