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潇雨)近日,在京召开的第五届意识障碍高端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宋明介绍,基于静息功能磁共振结合临床信息建立的意识障碍预后早期预测模型,可使个体患者预测的正确率达到90%。 意识障碍疾病包括持续性植物状态(植物人)和微意识状态。我国目前约有因脑卒中、脑外伤、中毒等导致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30万名~50万名,每年新增7万名~10万名。宋明介绍,预后判断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手段。目前预后判断主要依赖患者行为观察,对医生经验要求高,且主观性较强,易受多种因素干扰。近20年来,学术界在探索不同模态和水平的预后早期预测模型,包括行为监测、神经电生理、CT和核磁共振成像、生理和生化指标等,但准确度不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已有临床研究表明,病因、年龄和病程在患者预后判断方面有重要价值。研究团队基于这3个关键指标,使用患者意识状态受损1个月之后的静息功能磁共振数据和临床信息,训练一个回归和分类模型,预测患者12个月之后的预后,准确率约为90%,并证明患者的年龄和正负脑功能连接都是重要指标。 陆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何江弘指出,意识障碍疾病误诊率高,诊断治疗工具少,亟须开展多模态、多中心研究,出台相关诊断评估流程、治疗方法专家共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