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年底前北京所有社区医院都要实现收支两条线,医疗和药品的全部收入全额上缴区财政专户,全部支出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待遇由财政予以保证。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北京市东城区的改革受到卫生部部长高强的首肯,并计划向全国推广。
在双向转诊方面做得较好的是东直门医院。为了更好地处理和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的“转诊”,这家三甲综合医院专门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科。目前,东直门医院和合作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已经实现了化验单直通,服务站的化验单在东直门医院有效。如果急诊病人转诊,社区医生电话通知即可。
“双向转诊必须具备有效的通道。首先是化验单直通,再是医院要成立专门的科室,不管是设在医务部、门诊部还是挂号室,都要有人专门负责这块儿。”王建辉说。
“医生水平低、设备差、药品不全,谁也不想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这是人们对社区医院不信任的原因。
但现状已有所改观。根据今年2月份的统计数据,北京市社区医院的门诊量比以前增加了3.5倍。
东单公园对面的苏州胡同里,一栋崭新的二层白楼在杂乱的旧民居中格外显眼。仅仅在半年之前,它还是一个由危房改建的老平房。苏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站长茹月恩说:“在东城区推行改革前,这个站基本上是全区条件最差的,现在终于大变样了。化验血常规的仪器、血糖仪、测血脂的仪器等都是管理中心统一新配备的。”
像苏州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样旧貌换新颜的在东城区还有3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到年底这个数字将定格为44个。茹站长所说的“管理中心”指的是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2006年,管理中心成立,这是东城区改革迈出的第一步。
“以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政府投入很大部分被用于医院的发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建辉说。
管理中心对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收支两条线。社区卫生服务站完全“吃皇粮”,医生没有经营和创收的压力,开单提成和大处方现象基本能够杜绝。从统计数据看,这一措施效果良好:目前东城区平均单张处方金额为79.56元,改革前这一数字为158.82元,几乎少了一半。“看病贵”得到了有效缓解。
双向转诊勾勒出的前景是美妙的。国外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的人都是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社区医生能根据每名居民的实际情况找到更合适的地方和医生。目前国内的现状距离这种理想状态还有很长一段路。王建辉承认,虽然已经和十几家大医院签了协议,但双向转诊的工作还处于起步期,特别是下转诊——如何让综合医院自愿把处于康复治疗期的病人转到社区医院也是个问题。
全科医生的缺乏
在人们的印象中,去社区医院看病的多数是老年人,东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也不例外。社区卫生服务站无法吸引更多人来看病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对医务人员的水平仍然信不过。
经过岗前强化培训,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有75%的全科医生持证上岗。但王建辉表示,人才瓶颈依然是社区医院的大问题,虽然吃皇粮会增强社区医院对人才的吸引力,但目前的收入水平还是不足以吸引大医院的优秀医生到社区来工作。按照标准,苏州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该配备6名全科医生和3名护士,目前到岗的全科医生却只有4名。管理中心一直在招聘持证的全科医生,但想找到合适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
另外,改变人们对社区医院的传统看法,提高对社区医院的认知度,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对处于改革期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来说,挑战才刚开始。
低价医疗和“双向转诊”
在苏州社区卫生服务站,很多前来就诊的人手里都拿着一张绿色的“健康卡”。看病时,全科医生用电脑读取卡上的信息,并将病患的最新情况输入卡中,然后开出电子处方。病人拿着这张卡再到药房取药。持有健康卡的人享受VIP待遇:免挂号、诊疗费,同时享受药价优惠。有人做过统计,跟一般医院比起来,卫生服务站药价要便宜20%左右。
家住苏州胡同的白永民就是“健康卡”的受益者。这位73岁的老人有颈椎病、脑血栓等多种慢性病,由于她经常过来看病,已经和茹站长混成了老熟人,“我以前去大医院输液,每次要20多块钱,现在来社区医院用健康卡只要十几块钱。”
另外,从去年12月开始,北京市社区医院对312种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按厂家出厂价卖给病人,中间不加价。
在东城区所推行的改革措施中,双向转诊也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签订协议之后,如果病人需要到大医院治疗,只凭社区医生开具的转诊单就可以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对于那些曾经凌晨四五点钟就去医院排队挂号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据王建辉介绍,目前管理中心已经和十几家医院签定了协议。但由于双向转诊比较复杂,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从4月1日起,三级医院援助东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正式开始。苏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对口医院是协和医院,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协和的专家来这里坐诊。来这里就诊的病人,如果病情较重,可以由协和的专家开单子,转到协和去治疗。idxdy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