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看病难、看病贵”就一直是中国百姓心中永远的痛。由于供需矛盾长期没有缓解,医疗卫生至今仍是一条“短腿”。当前,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与供给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造成其结果是,低收入人群不满意,高收入人群也不满意。
药价虚高、重复检查太多,低收入人群看不起病。号贩子猖獗,挂不到专家号,高收入人群也看不好病。这时,信息化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人们普遍认为就诊实名制、三甲医院和社区医院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可以把我们从“看病难,看病贵”中解救出来。
但医改方案迟迟不能出台,实名制在一些大医院推行受阻,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技术手段不够完备。
这样的情景很像公交卡在北京的推行,早在2005年,北京就计划用公交IC卡代替月票,但受阻于各方势力,第一次公交卡推行失败。
某地铁公司负责人给领导的理由是地面交通工具和地铁的刷卡系统无法对接。2006年北京市下定决心,加大推广力度,成功实现了公交IC卡的推广。地铁和公交共用一张IC卡也成为现实,只在站台上加设一台刷卡机就解决了以前社区医生变为全科医生,如果发现病人符合转诊标准,系统可以自动向三级医院发出申请,为病人挂号。病人只要拿着系统打印的回馈条就可以直接去三级医院看病,病人病历也同时自动转入该三级医院。当疗程结束,病人还可以转回社区医院继续观察。
一切仿佛都完美得不可思议。事实果真如此吗?不严格的实名制并没有阻止号贩子的脚步,他们甚至可以贩卖排队的位置。重复检查的根源在医生的收入而不是技术手段。双向转诊在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技术以外的东西。
信息化再强,也是一种技术手段,不能解决技术之外的制度壁垒。制度、人、利益,这些与技术无关的问题才是问题的关键。IT不是万能的,就像ERP只是工具,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一样。
ERP是一种“药”,当一个企业自身管理的问题与缺陷日渐严重,想吃一种药就把什么病都治好,显然是不可行的。ERP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如果我们对ERP寄予的希望越高,失望往往也越大。同样,我们对IT寄予了太多希望的时候,最后的结果也很可能是失望。医院的信息主管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为医疗信息共享做好准备,至少在购买新的IT系统时,为将来的系统对接多考虑考虑,就已经是进步了。上海首家三甲大医院华东医院正式介入正在长宁区进行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与该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纵向医疗资源整合机制。华东医院将组建一支20人的专家团,到8家社区医院巡诊,参与疑难病例查房,每个月为长宁区的全科医生组织一次专业学术讲座。
Idxdy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