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
8月2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时指出,2004年以来,我国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72/10万和1.25/10万以下。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07年率先在全球消除丝虫病,2012年成功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艾滋病疫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近年来,我国有效应对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疫情,实现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别是2013年上半年,面对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通力合作、科学应对,有效控制了疫情,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积极评价。
■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自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修订之后,国务院相继公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等配套行政法规,批转了防治艾滋病、结核病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2013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传染病防治法》再次进行修订,完善了传染病病种和防控措施调整制度。各省(区、市)公布了4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卫生计生部门公布了《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10部部门规章,制(修)订了50项传染病诊断相关标准;教育部门建立了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及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农业部门发布了人畜共患病名录;水利部门发布了《水利血防技术导则》;质检部门制定了口岸卫生检疫行业标准,从制度上保证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落实。
■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目前,全国共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90家,卫生人员19.3万人,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2728个,初步构建起功能完善、反应迅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2012年,传染病院的床位数、注册医师数分别比2004年增长64%和58%,2243家综合医院设立了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普遍设立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建立了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全国共有省、市、县三级卫生监督机构3088家,监督员7.3万人。近5年,查处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案件12万余起。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100%的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94%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法定传染病实时网络直报,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诊断后逐级报告的平均时间由直报前的5天缩短为4小时。组建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库和34支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卫生应急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传染病疫情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动态及防控工作信息。
2012年,各级财政共安排公共卫生补助资金1102亿元,相当于2003年同口径投入106亿元的10倍。其中,中央财政安排358亿元,是2003年10亿元的35.8倍。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2005年至2012年,解决了3.53亿名农村居民和2400多万名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此外,国家还投入185亿元用于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血吸虫病综合治理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