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西藏军区总医院胸心外科的体外循环机已经历3000多例手术,性能依然稳定,目前还在使用(6月28日摄)。
新华社发(张震摄)
背上行囊,满面春风地摇着转经筒,格桑旺久告别精心照顾自己3个多月的医护人员,出院回家。
走出大门,他转身凝望“西藏军区总医院”牌匾,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举动——双膝跪地,高举双手,全身伏地,嘴里念念有辞:“还是共产党好、解放军亲,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就是‘活菩萨’!”
这是藏族人的最高礼仪“磕长头”。这是一位重症胰腺炎患者对减免了自己40万元医疗费用的深情回报……
“让高原群众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虽然苦些累些,但赢得民心一片,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值!”院长李素芝说。
多年来,西藏军区总医院坚持勤俭办院,医疗惠民。特别是2007年以来,每年“抠”出4000多万元,送出5000万元,使广大群众广得实惠,受到军委、总部和西藏各族人民的高度褒奖,有力地促进了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
发展征程步步新
71人拥有高级职称,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多元,展开床位800多张;建成高压氧舱群、ICU层流负压病房、PET-CT,拥有先进的药品生产线,是西藏第一家“三甲”医院;3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立了集体二等功……
西藏军区总医院勤俭办院,年届花甲的院长李素芝亲力亲为。手术室有个器械柜还是1958年配发的,由于保养维护得好,一直都在用。2011年,新外科大楼建成,有人将它按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封存起来。李院长点验各科室搬家情况,发现缺了这个“老伙计”,于是带领一帮人又将柜子抬到新手术室,美其名曰“返聘”。
老装备重回战位的例子不胜枚举。10年前,李院长发现一台仪器老化、零件损坏的中央监护系统闲置仓库一角,当即吩咐人员与厂家联系,最后仅花了2000元就买到配件,使这台价值200多万元的仪器“起死回生”。
该院采购之严,无异于“八堂会审”:先由临床科室申请,继由主管科室审核,再交院部领导审批,后由采购办进行市场调研,最终组织招标,纪委全程监督。
该院自主研制一种药品,原来提取红景天原料药用成分红景天多苷以后,余下的料渣一律抛弃。药物科研人员发现被抛弃部分中还含有一种红景天鞣质,具有天然止泻作用。他们取渣为料,很快研发出一种叫“景天止泻胶囊”的新药,临床效果非常好。10多年来,红景天料渣为医院创收120多万元。
院党委把从指尖上节约下来的经费,用在了“刀刃”上。他们瞄准“西藏第一、西南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抓建设,新落成的外科大楼,不仅刷新西藏的建筑新高度,而且创造高原的装修纪录。
“我们虽然处处节俭,但在为患者创建温馨就医环境这个问题上,要有超前思维和超常手段,要建设20年不落后的医院!”李院长斩钉截铁地说。
正是有了这样的领先气质和卓越精神,使科技强院的目标无需远眺——国家中藏西药结合高原病重点专科,全军高山病防治研究中心,全军高原战创伤救治中心,全军高原先心病防治中心,全军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在该院建成。
该院医护人员安贫乐道,瞄准高原卫勤保障攻关,“十一五”以来已发表论文1300余篇,接连申报国家科技专项课题成功。从纸上沙沙走笔,到战地救死扶伤,他们构想的卫勤保障体系得到检验,为高原官兵能打仗、打胜仗撑起了健康保护伞。
点点滴滴总关情
西藏军区总医院党委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央军委和成都军区、西藏军区十项规定为切入点,着力强化官兵的勤俭意识,让节约观念继续占领思想阵地。机关依托板报、广播、橱窗等载体展开专题宣传,每周院周会必讲节约,引导官兵从点滴做起抑超治奢。
“别把毛票不当钱”“请不要忘记饥饿的感觉”“多想贫困患者”“点滴浪费等于丢掉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句句戒语引人沉思。
“变废为宝,医院更好”“节约无小事,为民办大事”“金银本无主,出自勤俭家”“领导带好头,节约就不愁”……一条条格言励志铸魂。
院领导就餐的小灶,就是“节约重地”:早餐是稀饭+馒头+鸡蛋+一个热菜,午餐和晚饭通常是六菜一汤,遇有客人或工作组才会加一两个菜。
在旁人看来,这些将校军官吃饭不雅且蛮:每上一盘菜都基本吃得“精光”,绝不允许有丁点浪费。更为罕见的是,只要有菜掉在桌子上,他们都会夹起来吃掉,旁若无人一般,吃得津津有味。
有个现象耐人寻味:该院很多科室都不买拖把。那么,官兵们打扫卫生用什么?谜底藏在一个故事里。
一次,麻醉科医生将一床破旧的手术单变废为宝。他们见手术单中间部分腐烂、四周布料完好,便将四周裁剪下来,按使用标准制成治疗巾。
化整为零之后,一些碎布条难有用武之地,被扔进垃圾箱。按理说,扔掉这些碎布无可厚非,可他们却有与众不同的选择:“这些小布条还能做拖把用,丢了多可惜!”医生惊醒照做,不仅用碎布自制拖把,而且将此做法推广。
物尽其能的例子不胜枚举。诸如,一张纸多种用途,一分钱掰成两分花,每件器械循环使用……万千平凡小事,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一抠到底。
就连垃圾、污水处理也要抠。该院建成垃圾焚烧站,三天才拉一车灰渣去处理,节约了运输成本。自建污水处理站,把处理后的水用来浇灌草坪,使节能与环保相得益彰。
群沙聚塔,点滴汇海。医院政委唐明文举出4根手指,给记者一个天文数字:从2007年起,硬是每年节约出4000万元!
架起党群连心桥
雅鲁江畔、珠峰脚下、藏东峡谷、羌塘草原……仅这10多年,该院白衣天使巡诊的脚步就遍及西藏所有县乡,汽车行驶记录超过130万公里。
李素芝常说,我们提倡勤俭节约,就是要把节约出来的钱用在患者身上,真正维护好他们的身体健康,实现好他们的切身利益。
一次,李素芝在查房时发现一个藏族患者手握检查报告在楼道徘徊,表情无助。后来得知,该男子患重病不仅没钱医治,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李素芝不仅签免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安排专人为其办理免费就餐卡。
“不惜一切代价”是医方表态的高频语,可能做到者寥寥无几。该院治病就从来不计成本,他们用药看疗效,不怕价格高。一位直肠癌患者想不到,他与该院非亲非故,而且即将走完人生旅程,可该院仍然对他不离不弃。
有句口号在该院总能找到注解——亏了我一个,造福千千万!
该院免费救治“雷人”的故事,在西藏传为美谈。一次,院里收治班戈县牧民贡觉巴姆,她受的伤足以致命:被雷击中。由于家徒四壁,她想放弃治疗。
院长李素芝亲自出马,多次组织烧伤科专家会诊,很快确定了“消毒清创”“暴露疗法”“营养支持”“分期植皮”等系列治疗方案。
博士硕士齐上阵,“最强阵容”组队抢救,果然不同凡响。贡觉巴姆终于可以下床走路,她没被致命之伤带走。
与“康复”连接的词语,一般是“出院”,可贡觉巴姆伤好后却不想走。她看着治疗账单上自付的近20万元的费用傻了眼,说“就是把我卖了也给不起这笔钱”。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票据递到院党委案桌,“一班人”豪爽签字,全部免费。
对于许多贫困患者而言,流动医院就是一枚吉祥符号。今年新春,李院长带队踏破千山冰雪,挺进“孤岛”墨脱。他们不仅为当地的门巴族、珞巴族群众送医送药,还与一位孕妇血脉相连。
大年二十九那天,一位孕妇失血过多,生命危在旦夕。与之血型相配的李素芝院长的爱人郭淑琴挽起袖子,当即为她献血300cc。
河南籍患者男某就是其中一位。一天,一辆110警车送来一个车祸伤员,称肇事车主已经逃逸,伤者无依无靠。医生请民警放心,因为伤员入院如到家,一定会得到最好的治疗。伤愈出院,这名男子泪流满面,表示一定好好打工,为西藏经济建设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