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www.baike.com
来自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对169位肥胖和123位非肥胖的丹麦人的肠道菌群进行研究,首次发现肥胖和不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指出肠道菌群可以作为新的切入点,为日益困扰现代人生活的肥胖问题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思路。最新研究成果于近日在《自然》杂志发表。
很多科学研究证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比“肥胖基因”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找到导致肥胖的真正“罪魁祸首”,或许能让胖哥肥姐不再头疼。
本研究采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手段——定量宏基因组学(quantitative metagenomics)对292位丹麦人进行了肠道菌群分析。结果发现,根据个体肠道微生物基因的数量,即肠道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可将人群分为两组: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和高微生物丰富度群体。研究发现,四分之一的样本分布在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其余的样本分布在高微生物丰富度群体。而在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中肥胖个体所占的比例要显著高于高丰富度群体,并且其中的个体显现出更多肥胖的特征。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低微生物丰富度的个体往往携带更多的促炎症细菌,而高微生物丰富度的个体则包含更多的抗炎症细菌。低微生物丰富度的个体也含有更多的体内脂肪,大都表现出胰岛素抗性,血清瘦蛋白增加,高血清胰岛素,高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现象,并且还伴有其他的炎症表征,因此低微生物丰富度的人群患上前期糖尿病、Ⅱ型糖尿病、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等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更高。
通过比较过去9年间体重的变化情况,研究人员发现低微生物丰富度群体比高丰富度群体有更明显的体重增加。另外,他们还发现了8种具有潜在抑制体重增长功能的细菌,为开发新的对抗肥胖的医学治疗提供了思路。
本研究证实了研究人类“第二套基因组”——肠道微生物基因组的差异,能够把不同类型的患病人群分类,并根据对低微生物丰富度人群和高微生物丰富度人群的分析,找出了几种与肥胖相关的细菌种类,为肥胖以及相关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了先驱性意义的研究,也为全球相关的临床学家和病理学家们对肥胖等相关病症的研究指明了一条新的方向。(黄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