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面临看病贵和公平性的挑战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面临看病贵和公平性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的挑战。从我国2005年卫生总费用占国民收入4.7%和人均卫生费用662元来看,卫生费用的宏观规模和人均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基本相吻合,并没有出现过高的问题。因此,我国目前的看病贵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即卫生费用的筹资结构出现的问题。由于疾病风险和医疗资源在人群中的分布极不平均,出现了少数人使用大量医疗资源和费用的现象。如果没有有效的医疗费用风险分担机制,看病贵的问题就无法避免。
从1998年开始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当时只有城镇的正式就业人员才可以享受),到2007年大约已有1.9亿人参加。保险费用根据政府规定,至少占职工工资的8%,其中职工个人出2%,雇主出6%。根据2000年职工平均工资来推算,人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费大约为1000元左右。如果按照2005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1123元计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可以解决90%的医疗费用,个人平均只需要承担10%左右。
由于职工的家属不能参加职工医疗保险,许多非正式就业人员和无业人员也不能参加这一医疗保险,因此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目前大约只占城镇常住人口的1/3。另外,我国城镇中的流动人口大约有2亿人左右,其中1.2亿人长期在城市工作。目前这部分流动人口中除了少部分人参加了城镇职工的大病保险之外,大多数人还没有被城市医疗保险所覆盖。我国政府从2007年开始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希望能够逐步扩大城镇人口的医疗保险覆盖面。目前在个别大城市,例如在上海,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已经相当广泛,但是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在2007年,我国大约80%的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均保险费用只有50元,其中政府支付40元。在比较发达的地区,筹资水平则要高一些。如果根据农村人均卫生费用300多元的水平推算,这样的缴费水平只能负担15%~20%的医疗费用。因此,即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已比较大,但由于保障水平仍较低,还不能有效地分担农民的医疗费用风险,无法真正解决农民的看病贵问题。2008年,政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承担的费用从40元增加至80元,但离有效分担农民医疗费用风险仍有一定的距离。
如果不能提高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水平,仅仅扩大覆盖面并不能有效地解决看病贵问题。提高医保分担水平一方面需要提高筹资水平;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保险资金的利用效率。在筹资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中设置的个人账户限制了保险资金的有效利用,削弱了费用分担的功能。此外,许多地方的医疗保险费用有大量的结余,并没有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公平性问题,集中地反映在城乡之间年人均卫生费用、卫生资源的占有和健康水平的差别上。我国城乡之间年人均卫生费用相差近4倍(1200元比300元),远高于城乡之间的年人均收入差别(1.3万元比5000元)。从城乡之间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的差别上可以看到,看病贵的问题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比城市和发达地区严重得多。城乡之间在人均卫生人员和病床的占有率上相差都在1倍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城乡之间的健康指标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社会对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内种种问题的诟病,逐步汇成了反思现有医疗卫生体制弊病,呼唤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洪流。对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批评以及对新体制设想的多方较力,集中反映在对政府管理定位和市场化的争论上。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医疗卫生领域现有的许多问题都是医疗卫生服务的过度市场化造成的,同时也是政府监管缺失造成的。因此,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并不成功,新的体制应以政府力量为主导。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在于强调医疗卫生的特殊性,即它的公共产品性质和信息不对称性等特点。
而与主流观点相左的意见认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市场化引起的,因为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还没有真正的市场化,只有“伪市场化”。目前,医疗卫生领域在市场准入、人员流动、医保支付等方面都是政府力量在起作用,保护的是大型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排斥的是市场力量的竞争。因此,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是市场化太多了,而是远远不足。idxdy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