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本市常住人口“世博宝宝”出生数达17.51万人,今年,孩子们到了入园年龄,幼儿园迎来入学高峰。如何让这些在家庭里众星捧月的宝贝顺利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成了开学初的“重头戏”。
昨天上午,3岁的隽仪在爸爸的陪伴下踏进了思南路宝宝班的教室,当看到老师伸手来迎接她时,小女孩转身与爸爸说了声“再见”,就落座享用早点。对女儿的“风平浪静”,爸爸有些意外。
为了缓解宝宝与家人的分离焦虑,思南路幼儿园设计了“走近宝贝”小班入园适应性活动,帮助宝宝逐步信任老师、接纳环境,循序渐进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们发现,在入园这一环节,孩子的表现要好过一些家长。
孩子适应很快
8月31日是入园适应性活动的第一天,思南路幼儿园里,套圈、塞片片、敲小球、推小车等游戏一字排开,令孩子们兴奋的是,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玩球、玩沙。这些游戏是幼儿园根据小班孩子们的特点设计的。第一天的主题是“开心大花园”,为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幼儿园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第二天的活动移到室内,帮助幼儿熟悉生活环境,认识卡通形象的班标和属于自己的标识。第三天更进一步,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老师,愿意亲近老师。“这三次适应性活动是逐步递进的,为的是帮助孩子尽快建立安全感,减缓入园焦虑。”思南路幼儿园园长吴闻蕾介绍说,这一做法已经施行了几年,在帮助幼儿实现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自然过渡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对环境和老师有了一个熟悉的过程,到正式开学那天,吵闹哭泣的孩子明显减少。
家长担心过度
相比于调适幼儿的心理,老师们反倒觉得家长情绪的疏导更为棘手。在亲子活动前一天的“家长约见”活动中,吴老师已经领教了家长的焦虑:孩子哭闹怎么办?孩子不会自己吃饭,老师会喂吗?孩子性格内向,会不会被欺负?这些都是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
老师们也发现,一些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不错,但回家后却又表示不愿上学,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的问话引发了他们的负面情绪。有的家长积累了一天的担忧,一接到孩子就问:今天在幼儿园哭了吗?有小朋友欺负你吗?老师凶吗?在吴老师看来,家长问话有思维导向的作用,家长要注意掩藏自己的焦虑,可以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询问孩子的在园表现,如担心孩子哭闹,可以问“今天你在幼儿园开心吗?”
“孩子入园,家长们担心很多,但真正做到有效安抚的却不多。”吴老师说,“80后”家长对育儿理论的关注度很高,但关键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思南路幼儿园入园适应性活动特地安排在双休日,方便爸爸妈妈亲自陪宝宝参加,但仍有不少孩子是由祖辈家长带来的。在家长单独约见时,老师询问孩子的情况,一些年轻的父母竟然全然不知,说要回去问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让老师们有些哭笑不得。 本报记者 王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