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手册
二十一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堡垒性疾病:心衰与房颤,正在我国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心身健康;但心衰同时合并房颤的患者,其致死率、致残率更高,危害更大。所以,对心衰合并房颤进行全面防治,应引起心血管医师的广泛注意。
中年人发病率上升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心衰患者的数量已高达2250万,并且仍以每年200万人的速度递增,且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在美国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为1.5%—2.0%,患者约500万人,每年新增50万人,每年大约需要56亿美元用于心衰的治疗;欧洲心衰患病率为2%—3%。我国成年人心衰患病率约为0.9%,有近千万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力衰竭不仅仅是大家所熟知的西方国家的“流行病”,事实上,我国近年来也大有流行的趋势,特别是老年人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引起心衰流行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人数增多(西方国家在下降)及冠脉介入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冠心病存活患者发展成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另外,心衰的治疗发生了极大的改善,更多的病人得以生存和延长寿命;再就是人口的老龄化。心衰确实是一个老年性疾病,但中年人的发病趋势在增加。
房颤加重和诱发心衰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我国房颤患病率约为0.77%,目前房颤患者超过800万。其中1/3为阵发性房颤,2/3为持续或持久性房颤。在所有的房颤患者中,瓣膜性、非瓣膜性和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在房颤相关因素中,老年为58.1%,高血压病40.3%、冠心病34.8%、心力衰竭33.1%、风湿性瓣膜病23.9%。我国目前有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超过264万。
房颤会加重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症状,还可使无症状左室功能异常的患者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即使心功能正常的患者,房颤也可导致患者出现心功能异常。临床上10%—35%慢性心衰患者伴有房颤,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心脏疾病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恶化,房颤发病率也不断增加。心功能I级房颤发病率约为4%,心功能Ⅱ—Ⅲ级房颤发病率为10—26%,Ⅲ—Ⅳ级20—29%,而心功能Ⅳ级患者房颤发病率增加到50%。
心衰患者出现房颤是心衰进展、恶化的标志。同时,房颤一旦发作又对心脏的血液动力学造成极大的影响进而加重心衰。房颤和心衰都可被共同的常见因素所诱发,如心肌缺血、高血压和高龄等。高心室率,心房收缩功能障碍,不规则的心脏舒缩周期为心衰合并房颤的临床特征。最终,心衰合并房颤可引发恶性循环,导致疾病的恶化和预后不良。同时,心衰进展了,房颤发病率就多了,反之亦然。但房颤也是一个进展性疾病,从阵发性房颤到持续性房颤,再到持久性房颤,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
心衰伴房颤患者预后不良
最近的研究数据显示,与窦性心律的心衰相比,心衰伴房颤患者的预后更差。GWTG-HF研究发现房颤,尤其是新诊断房颤,是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同时,心衰也是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预测因子。观察表明,房颤是心衰患者未来住院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3.4,P<0.001);心室率控制不佳的持续性房颤或高负荷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未来1月内住院风险进一步增加(危险比5.9,P<0.001)。
阻断心衰 减少房颤基质形成
我们已经明确心力衰竭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那么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断其进展就显得格外重要。上世纪40—60年代,强调强心、利尿;随后,主张改善血流动力学;80年代后开始强调阻断心室重构理论,通过应用ACEI、β-blocker、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阻断神经体液因子和细胞因子的激活。本世纪以来,可植入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再同步化治疗-心脏除颤器(CRT-D)、心脏辅助装置(LVAD)等开始用于治疗心衰,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尽管心衰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出现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差。但是,心衰又是可以预防的。如果对那些仅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积极干预,则有可能预防左心室肥厚或右心室功能受损;如果对已有心脏结构性改变的患者积极治疗,则可预防和延缓出现心衰症状。所以,心衰的防治要从源头做起,要注意危险因素的防治,要注意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防治,防止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真正从源头上阻断心衰与房颤的发生发展。
权威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大死因,但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现状却呈现“四高四低”特征,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医疗费用,以及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预防药物使用率。应该说,如果能够有效改善这种现象,无疑将对患者和社会都带来积极的获益。因此,有必要发动多学科进行积极摸索,并建立以交叉学科结合为核心的心衰与房颤的防治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