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家中有自备小药箱的习惯,除了药物的有效期,需要留意的还有药品是否因受潮而变质,潮湿的夏季刚刚过去,药品的防潮工作却丝毫不能懈怠。
生活中,很多家庭都有自备的小药箱,药品在存放过程中易受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产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影响。
湿度是影响药物质量的一个极重要因素,它不仅可引起药物的含水量、化学成分、外形或体态的改变,还能导致微生物的繁殖及害虫的生长。如果药物贮存不当,包装不好,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含水量就会增高。
识别易受潮药物
含淀粉、黏液质、糖类等成分的怕潮易霉的药物,受潮后就容易发生霉变;含盐类矿物药,在潮湿空气影响下易潮解、溶化;一些粉末、颗粒状的药品更易吸潮而软化、结块、潮解。如阿司匹林在干燥情况下较稳定,当它受潮后会渐渐分解,不仅有刺鼻的臭味,对胃也有较大的刺激性;避孕药物受潮变质后,就会失去避孕的效果。
一般来说,家庭保存的西药中,糖衣片、颗粒剂(冲剂)、胶囊、泡腾片容易受潮变质。糖衣片受潮后表现为糖衣色彩起花斑、变色;颗粒剂和胶囊内的颗粒受潮容易结块,粘连成条状;泡腾片本来就是遇水迅速崩解溶化的剂型,在制作中,泡腾片还添加了助溶成分,更容易吸收湿气。
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中,有4类剂型的药品容易受潮变质,需要注意在干燥环境中保存:
颗粒剂(冲剂):这一类药品是将药物的细粉或提取物,加入糖粉等辅料制成的干燥颗粒状(或块状)的内服制剂,如常用的“板蓝根冲剂”、“斯耐普-D颗粒剂”等。
此类药物在潮湿环境中极易潮解、结块,尤其是泡腾型颗粒剂应特别避免受潮。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冲剂等含糖颗粒容易吸潮,出现变质、溶解、变硬等情况。
泡腾片:临用前,将泡腾片置于适量水中,迅速崩解溶化后使用,如“维生素C泡腾片”等。这种剂型在制作中,添加了助溶成分,这类成分遇水即产生气体,导致泡腾片膨胀、变形、破裂,极易潮解变质,因此应保持干燥。
维生素C泡腾片等含有的助溶成分为泡腾崩解剂,受潮后容易发生变性,出现变色、膨胀、变形,影响服用时的正常崩解。
中药散剂:七厘散、冰硼散等中药散剂的表面积较大,容易吸湿、受潮,出现变色、结块和细菌繁殖等问题。人参、枸杞子等中药材受潮后容易发生霉变、虫蛀、泛油;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胶类药材遇潮容易软化、变质。此外,传统的中药材一般没有特制的包装,如果保存不当,较容易发生霉烂、虫蛀、变色、泛油等现象,而导致变质。
胶囊:胶囊可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先是变软,继而霉变,甚至出现臭味。
此外,由一种或多种药物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散剂,如常见的“冰硼散”、“痱子粉”、“达克宁散剂”等,因其表面积比一般药物大,故吸湿性较显著。这类药品受潮后会发生变色、结块、药效降低以及微生物滋生等变化,所以防潮是药效保证的关键。
分门别类防潮
药品使用后,应尽量还原原包装,将药品置于密闭状态。家庭中应尽量使用加盖玻璃瓶或密封的塑料盒贮存。为了避免药品受潮,一些药厂会在胶囊外再套一层铝塑袋。家庭里可用密封保鲜袋充当铝塑袋,再将容易吸潮的药放入玻璃或塑料密封盒贮存。
若是过于潮湿的环境或较易吸湿的药物,可选用干燥剂保存。每次取完药都要把盖子拧紧,以免进入潮湿空气。分小包密封的散剂、颗粒剂开封后必须扎紧袋口。如果发现药品受潮,不应再服用。
传统的中药材一般没有特制的包装,如果保存不当,容易发生质变:含大量淀粉、水分的易发霉,如地黄、枸杞子等;含糖分较高的、粘液质较多的易虫蛀,如酸枣仁、肉苁蓉等;含有脂肪油、挥发油或糖类等成分的中药材易产生“走油”现象,如苦杏仁、当归、肉桂等。
中药材的防潮比其他带包装药物复杂一些,如果环境温度和湿度较高,中药材很容易变质。中药材防潮的方法有多种,如药材量较多,可集中存放在密封箱;如量较少且药材较一般,可存放在冰箱内;但若是较贵重的药材,如虫草、鹿茸等,可先用密封袋封装或防潮纸包裹,放入米缸底部(方法简单,但非常实用)。一般情况下,药材能做好防潮工作,就基本上保证不会发霉。但在梅雨季节,还应减少药材的移动次数,取出药材后应立即封存好,尽可能减少药材周围的空气流动。
一般来说药品的有效期就是有效成分减少10%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说成分降解是必然的现象,而水分则是引起降解反应的介质。在经过严格的监控之后,绝大部分刚出厂的药品都是合格的,为了保证药品在流转、储存、使用等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按相应的贮藏条件保持合适的温湿度尤为重要。(贡晓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