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公益卫生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应重新合理规划与配置医疗资源,加大对中小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的政策待遇支持;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事业的责任意识,建立稳定、长效的,可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机制,保证财政支出的定向分配与落实监督。
尽快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医保,促进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统一协调共同参与、综合研究,在制定医疗保险政策上做到与社区卫生服务相衔接,通过政策倾斜、价格杠杆等多种途径,引导居民到社区就诊。同时,制定相应政策、增加投入以减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方面负担。
建立优势互补的双向转诊制。政府应鼓励各城市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为技术支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和双向转诊制度,让一般常见、多发病患者在社区治疗,大病患者则转向二级以上医院治疗,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康复回社区。
加快社区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逐步推广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毕业后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在评定职称上,根据社区卫生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建立标准化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管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全科医生与社区居民的和谐关系,主动上门服务,发挥社区全科医生的守门人作用。建立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的新型社区医生服务模式。制定标准化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管理机制,建立严格的社区服务人员与医疗服务技术人员的从业准入机制,以及社区服务质量管理评价、考核、监督机制。
发展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一直为业内关注。业内专家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城市医疗资源,实现更合理地配置,并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尽快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医保,建立优势互补的双向转诊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才能促进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升级。
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可罗雀,这是对当前城市医疗现状的真实描述。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专家王江滨表示,患者普遍迷信大医院,即使小病也要到大医院去治。这种小病大医的现象使得大医院拥挤不堪,而很多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却处于资源闲置的状态。
小病大医现象让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处于尴尬境地。吉林市龙潭区铁东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坦言,小区居民只有20%左右在生病时首先到站里来就诊,社区内的医生有时候一天都接不到一个门诊。
业内人士认为,小病大医现象的存在,除了与居民的观念意识有关外,还与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问题有关。
有效的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在很多城市都只得到各级政府的一次性投入,有的投入还不能完全到位。一些地方财力有限,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支持少,造成基层卫生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之间出现矛盾。
社区进入医保的门槛过高。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无法提供医保卡服务,这也使很多居民生病不愿意到那里就诊。据调查,有的小型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的运行经费只有约8000元,而要将医保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中,办理医保进社区的服务系统,如入网费、硬件设施配备费、运行维护费等约要投入3万~7万元的资金。
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尚未全面建立。目前,即便是小病,患者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首诊的也不多,医院很少或根本不将康复期患者转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双向转诊制尚未能实现良性互动。
社区医疗服务人才极其匮乏。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保障不稳定,难以吸引人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30~40岁的中坚骨干医生非常少,人员负担较重,进修和临床实践机会都较少。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功能兑现率低。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设备老化、不齐全;大部分防疫、保健、临终关怀等功能都没有设置。idxdy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