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方的市场创收冲动和快速发展
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高度集中的公有制经济基础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为国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补贴提供了经济基础。政府的卫生支出基本上用于补偿卫生机构人头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在这种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下,医疗卫生机构既不需要也不允许进行市场创收活动。
以放权让利、分散决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的逐步深入展开,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同样,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沿袭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做法,政府在对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上采取了逐步减弱的办法,将医疗机构推向市场,让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养活自己。目前,政府给予卫生机构的财政资助只占到卫生机构收入的10%左右,卫生机构必须通过市场取得90%左右的收入。因此,尽管目前名义上3/4的医院仍归国有,80%的卫生人员仍在国有卫生机构内就业,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医院)却已基本上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从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方式来看,一方面在行政管理的权限上,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机构领导人的任免上,大多保留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在资金循环上已在很大程度上要自己养活自己。这种二元化的混合体制创造出了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独特行为方式,即一方面在资金来源上具有很强的创收动力,另一方面在资金的使用上则偏好对基本建设的投资而无法对医务人员的劳务报酬进行合理补偿。
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的组织方式除了具有二元化的混合体制特征之外,还具有另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由医生、医院、药品和检查项目四位一体组成的一元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在我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下,医生可以通过让病人多住院、多检查和使用更多、更贵的药品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2005年对9643家公立医院和妇婴保健院的收入统计来看,其来自于药品和各种检查项目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3%,医疗卫生机构将从药品和检查项目中获得的收入部分地用于补偿医务人员的劳务收入。可以说,医疗卫生机构二元化的混合体制给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了创收的动力,医生、医院、药品和检查项目四位一体组成的一元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又为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了创收的强大手段。
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大幅度地减少对医疗机构的财政资助,将其推向市场,扩大了医疗机构的资金来源,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978年~2006年,我国卫生机构总数从约17万家增加至31万余家,增加了82%。医院总数则从9000多家增加至1.9万多家,翻了一倍多。同时,医院床位数从1978年的110万张增加到2005年的256万张,增长了1.3倍;卫生人员和医生人数也分别增长了81%和93%。由于我国总人口在同一时期只增长了37%,因此人均医疗卫生资源在这一时期有了显著增长。
医改面临看病贵和公平性的挑战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面临看病贵和公平性这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的挑战。从我国2005年卫生总费用占国民收入4.7%和人均卫生费用662元来看,卫生费用的宏观规模和人均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基本相吻合,并没有出现过高的问题。因此,我国目前的看病贵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即卫生费用的筹资结构出现的问题。由于疾病风险和医疗资源在人群中的分布极不平均,出现了少数人使用大量医疗资源和费用的现象。如果没有有效的医疗费用风险分担机制,看病贵的问题就无法避免。
从1998年开始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当时只有城镇的正式就业人员才可以享受),到2007年大约已有1.9亿人参加。保险费用根据政府规定,至少占职工工资的8%,其中职工个人出2%,雇主出6%。根据2000年职工平均工资来推算,人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费大约为1000元左右。如果按照2005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1123元计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可以解决90%的医疗费用,个人平均只需要承担10%左右。
由于职工的家属不能参加职工医疗保险,许多非正式就业人员和无业人员也不能参加这一医疗保险,因此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口目前大约只占城镇常住人口的1/3。另外,我国城镇中的流动人口大约有2亿人左右,其中1.2亿人长期在城市工作。目前这部分流动人口中除了少部分人参加了城镇职工的大病保险之外,大多数人还没有被城市医疗保险所覆盖。我国政府从2007年开始进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希望能够逐步扩大城镇人口的医疗保险覆盖面。目前在个别大城市,例如在上海,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已经相当广泛,但是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idxdy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