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江娥老师的作业,我想对照一下,我现在处于哪一种心理状态”、“听说江娥老师昨天上课时‘种子生长’的冥想和‘牵线木偶’拓展活动很有意思,能不能请她来给我们上一次课?”……东华大学管理学院的江娥老师,是“人人网”和校园BBS上的热门人物,这位“80后”大学生辅导员的好友列表中,大部分是东华大学的学生。“江娥老师是我们在孤寂、困惑、焦虑甚至病痛时的引导者,也是我们的心灵守护人。”在东华大学的校园BBS上,学生们这样评价江娥。
时刻守护学生的心理安全
江娥所在的管理学院有2600多名本科生、400多名硕士研究生,无论是深夜还是节假日,只要接到学生突发事件的电话,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事后这些学生大多成了江老师一对一心理辅导的对象,江娥也与这些学生家长长期保持联系,甚至主动为家长做起了心理疏导工作。
有一年在学校的微积分补考中,学生小许交上了白卷和一张写满“不想活了、我要杀人”等字眼的草稿纸。江娥得知情况后立即找小许谈心,了解到她一年前开始眼压过高、视线模糊。但是当江娥问起小许的家人时,小许基本不发一言。江娥又找小许的同学了解情况,发现小许与家人关系紧张,非常叛逆。
随后江老师与小许家长联系,小许的母亲哭着向她求助:“我已经没办法管好女儿了。”江娥找小许聊天,但是小许对她的态度并不热情。江娥说:“我看到你写的纸条心情很沉痛,我想你一定是遇到很大的困难处理不了,才会写下这些文字,能跟我说说吗?”江娥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小许,告诉她:“如果遇到困难或心情不好,可以随时来找我。”
江娥后来一直等着小许来找自己,但很少主动去找小许。她说,像小许这样的学生,对于老师的关心会有防御心理。果然过了没多久,小许就来找江娥了。刚开始,江老师总是轻松随意地和她聊天,每当听到她有一点点进步,都会及时肯定她,就这样,直到小许大学顺利毕业。大四时,当最后一门课的考试成绩出来后,小许第一时间给江老师发来短信,告知这一好消息并表达她累积了四年的深深谢意。
在过去的6年中,江娥曾经凌晨3点赶去派出所处理学生精神分裂发病事件;在医院24小时陪护自杀未遂的学生,直至家长赶到……6年多来,这个年轻的“80后”辅导员尽心尽责陪伴在学生心灵成长的路上,她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筑起了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道防线。
江娥说,大学生其实很多时候很需要倾诉,走进学生心灵最大的秘诀是“同理心”,心理专业术语叫“共情”,就是要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体会他的心情,理解他的想法。江娥觉得,学生身上发生的任何问题都有其表象背后的原因。面对学生时,她总是先去理解然后包容他们,她觉得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向自己敞开心扉。
在每个时间节点指点方向
作为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江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培训和自学心理学课程,先后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和《上海市中级职业咨询师证书》。
在学校里,她指导学生们成立了“心芽”心理发展协会,指导学生排演的校园心理情景剧成为学校里的热门剧,每次演出都座无虚席。她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在学生中的评分高达9.8。“其实江老师承担的不仅仅是辅导员的功能,她在我们的每个时间节点上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她的学生评价道。新生入校时,她让每位同学完成一份自己的学涯规划书《我的大学》,在认真阅读每一份规划书后,江娥逐一写下评语。而当同学毕业时,江老师将每位同学入学时的规划书仔细装进信封,一份份发还给大家。很多学生打开后,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江老师送给我们最好的毕业礼物。”
“这些工作要花费我大量时间,每天晚上下班后除了备课,还得把上我课的同学的情况都过一遍,等这些做完,一个晚上已经差不多过完了。”但江娥觉得做这一切都“值”,“希望多干几年辅导员的工作,能够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给更多的年轻同事提供一些帮助。”
本报首席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