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11日讯(见习记者孙爱民)“发展中国家有15亿人还没有用上电,25亿多人靠直接燃烧植物秸秆取得能源,中国的绿色能源路线让发展中国家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非洲科学院院长、世界科学院首任执行主任穆罕默德·哈桑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如是说。
今天,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十余位国内外顶级科学家,在首都图书馆为公众奉上了一场饕餮学术盛宴。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材料与新能源”,“清洁能源”、“生物材料”、“能源安全”、“石墨烯”、“页岩气”等词汇,成为了来自各领域科学家的共同关键词,中国的新能源战略成为了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在分析了美国与全球的货币和汇率政策后断言,中国未来的挑战来自于污染、石油能源使用效率过低等问题,“开发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中国必走的道路”。
而在哈桑看来,中国的能源经济转型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战略树立了榜样,“中国在可持续发展与可再生能源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议每个国家投入到绿色技术的资金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中国在绿色技术方面的投入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3%”。
与国外科学家相比,中国学者对我国的能源形势看法相对冷静。
“我国的能源总规模占全球的20%以上,其中70%是煤炭,包括水电在内的非化石能源才占8%多一点,挑战更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中国的能源经济转型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多困境,“中国推动能源经济转型要两条腿走路,非化石能源发展要加快,化石能源的低碳化技术也要加快研发与推广。”
高度依赖进口为中国的能源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高性能材料领域亦是如此。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曦在报告中表示,中国对集成电路的需求占全球市场近50%,“但是我国的集成电路材料主要是靠进口。”
如何加快中国能源转型的速度,提高高性能材料的自给率?巴西科学院院长雅各布·帕里斯分享了巴西的做法。
据帕里斯介绍,巴西能源供应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占整个能源版图的47%,远高于13%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甘蔗提供的生物能源占巴西能源总量的18%,水占到15%。
由于使用了乙醇燃料,巴西的空气污染得到缓解,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减少。
“发展生物燃料、研发新材料要有坚实的研究做基础,要有可靠的项目做保障,这对于中国有借鉴意义。”帕里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