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付东红 通讯员周小平)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产品中添加使用的纳米材料对消费者的潜在健康危害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云博士和贾光教授课题组近年来在“973”等项目资助下,对纳米二氧化钛的口服毒性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不同年龄人群的纳米二氧化钛膳食推荐摄入量应有所不同,需关注纳米二氧化钛对儿童的潜在危害。研究论文继不久前发表在国际权威纳米科技杂志《Small》后,近日又被Materials Views China进行了重点报道。该研究对指导纳米二氧化钛在食品中的安全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云介绍,纳米二氧化钛是指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纳米~100纳米)的二氧化钛,相对于常规尺度二氧化钛使用可显著改善食品品质和口感,因此作为白色素添加使用于肉制品、鱼糜制品、糖果、焙烤食品、奶酪、糖衣、调味料和食品补充剂中。虽然我国通过制定国家标准对食用二氧化钛材料的理化性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5577-2010)和食品中最大使用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0-2011)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并未限定颗粒粒径大小。所以,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极有可能将纳米二氧化钛等同于二氧化钛使用。
专家介绍,参照毒理学评价相关标准,课题组选取人体暴露量的100倍(10毫克每千克体重)作为最低染毒剂量,通过对不同年龄大鼠持续经口摄入不同剂量纳米二氧化钛30天,比较其生物学效应的差异。结果发现,纳米二氧化钛的口服毒性受年龄影响,成年鼠和幼年鼠表现出不同的毒性反应。相比成年鼠,幼年鼠对纳米二氧化钛反应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肝脏水肿和心脏损伤。
王云指出,因种属间差异的存在,将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该研究提示人们要关注纳米二氧化钛对儿童的潜在危害,不同年龄人群纳米二氧化钛膳食推荐摄入量应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