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抗HIV药物马拉维若通过与CCR5结合,将其锁定在非活性状态,从而抵制HIV侵染人体细胞。 (吴蓓丽研究组供图)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获得协助HIV入侵人体的细胞辅助因子“三维高清照” 看!艾滋病毒被这样放进门
本报讯 (记者许琦敏)帮助艾滋病毒(HIV)成功入侵人体的一位“内应”,最近被科学家拍下了“三维高清照”。未来,这张纤毫毕现的“照片”可帮助科学家设计出更有效地阻击艾滋病毒的药物。今天凌晨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在线发布了这一成果。昨天下午,杂志特地为此召开新闻发布会——这在上海科学界还是首次,在中国也只是第二次。
这位“内应”名叫CCR5,是人类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蛋白。早在1996年,科学家就发现,如果少了CCR5和CXCR4的帮忙,HIV入侵人体就难以成功,而且HIV更喜欢走CCR5的“门路”。曾有研究发现,约10%的欧洲人体内缺失CCR5,这些人就几乎不会感染HIV。可令科学家苦恼的是,这两个蛋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结构解析非常困难。科学家迟迟无法获得它们的详细结构图,也无法利用它们设计针对性药物。
2007年,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雷蒙德·斯蒂文斯找到了解析GPCR结构的方法。于是,他的学生吴蓓丽开始利用这种方法,给两位“内应”拍“三维高清照”。2010年,CXCR4解析成功,成果发表在《科学》上。2011年,吴蓓丽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引进回国,组建起自己的研究团队。经过两年努力,她的课题组又成功解析出了CCR5的精细结构。
“我们第一次看到了CCR5把HIV带进细胞的‘口袋’,并且定位了‘口袋’中的关键氨基酸。”吴蓓丽介绍,当遇上具有不同变异的HIV毒株时,CCR5的“积极程度”还不太一样。
这一研究对抗HIV的药物研发也有重要意义。马拉维若是一种常用的抗HIV药物,但科学家只知道它有效,却对它的作用机理不太明白。这下有了“高清照”,科学家一眼就看明白了究竟:原来它能“催眠”CCR5,使其处于非活性状态,这样CCR5就会对HIV“视而不见”,也不会将其放进细胞了。
《科学》杂志撰稿编辑海伦·皮克斯吉尔称赞这项工作是“GPCR领域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并且“为研发更好的HIV治疗方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该论文发表之前,上海药物所就以CCR5为靶点,开始了药物筛选。药物所副所长蒋华良透露,目前他们已筛得一个小分子化合物的“药物苗子”,最近刚获得的实验结果表明,其抑制HIV的活性比现在的常用药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