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行业的“灰色黑幕”已经渗透到生产、流通两个主要的经营环节之中。生产环节:采购劣质材料以次充好。流通环节:高报价高回扣价格飙升。中国的医疗企业该以何种姿态凌驾于这个市场呢?
在宏观市场的需求、产品的流通、技术的支持、资本的融通、以及售后服务上都应做个真实透彻的调查和总结。但是我们的企业能否真正把握这个市场呢?要想纵横于这个市场应该从深度自我剖析。
一、在市场的流通上
我国医疗器械品牌的差距还表现在产业规模上和思路观念上。此外,我国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大面积仿制现象也引发了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恶性拼杀,进一步造成了医疗器械业的发展缓慢。国内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发明家办企业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往往市场上产品很多,精品不多,而且这类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较慢,企业规模也较小、昙花一现的例子并不鲜见。
有些大医院的名教授及其科室,开展一些项目,而由于这些器械的生产厂家相对较少,即使是招标采购,事实上还是由几家垄断。特别是代理商将回扣部分纳入市场价格成本,以合法的中标价掩盖了非法的回扣部分。而只要与医院关系好,医院向卫生局等部门打出采购报告和预算,审批同意后拨款“招标采购”。
医疗器械市场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不透明上,它的种种市场行为是一种模糊概念。要想很好的把握国内外的交易市场,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就需规范和清晰化。在一种平等竞争下实现国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二、在产品的技术上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没有大规模的,一般30?50人的企业就称得上中型企业,这样的企业搞研发自然力不从心,产品的新技术也经常得不到保护。而国外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则人才集中、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如西门子医疗器械部拥有2.4万名员工,在10个国家设有23家生产基地,生产7500多种器械,每年都投入2000名科技人员及大量资金研发新产品,我国为数不多的几家上市公司实力总和也难以望其项背。
尽管目前国内的自主开发力量比几年前有所增加,但也都遇到不少的困难,完全依靠国内力量单打独斗的开发模式,已经很难设计出新的产品平台。在我国高速增长的庞大的本土市场面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如果不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过分依赖国外技术,有可能导致本土产业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环节。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医疗器械工业自主开发如何实现、有没有必要自主开发等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确了。
国内企业还存在科研与生产脱节的弊病。由于医疗器械工业涉及生产技术、机电、物理、光学和计算机等许多学科的尖端技术,其发展有赖于机械、电子、化工等基础工业以及生物材料、传感器、计算机等新兴工业的发展,哪一方面的薄弱都会造成产品的不完善。医疗器械是为医疗活动服务的,但在我国医疗器械开发人员与临床医生的联系不够紧密,新产品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但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主要是在医院里创新和改进的,大型医院都有专门的工程师负责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研制对医生实用的器械。例如美国圣犹达公司聘请大批临床医生为顾问,提出要求,提供信息,并在比利时、瑞典等国设置临床研究中心,以解决市场实际需要,保证不断创新。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生产线所存在的弊端正是多年来众商家所想摆脱的,但是如何改变呢?医改多年仍问题种种,如何在完成流水的同时实现产品市场的自我完善?idwq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