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市场是僧多粥少,尤其在医疗器械行业,好的企业身后都有众多投资机构觊觎和垂涎。Pre-IPO的项目能轮到?面对奇高的投资成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义无反顾?
对于多数投资机构,要想在这个市场里成功,可能还得寄希望于投一些中期甚至早期的项目。华平对乐普医疗的投资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一个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要首先通过临床验证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乐普的主要产品是心内科的药物支架,这种产品通常需要通过上千例的临床试验,然后再到国家药监局进行审批,注册过程大概需要两到三年。
当拿到这个注册证的时候,才有资格在市场当中进行销售,但并不意味着市场已全面打开。2004年,在乐普取得注册证不久之后,华平即以10倍的PE入股当时市价为10亿的乐普,这个时候风险仍是巨大的。
10倍的PE对于早期的项目,虽然不算低,但企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利润基数有限,单纯的高PE倍数并不一定意味着奇高的投资成本。
试想,如果华平等到乐普医疗器械2009年上市前夜再突击入股,暂且不说能不能进入,同样20%的股份此时的价格又该是多少呢?华平以更大的风险博回了超高的投资回报,凭借的当然不是匹夫之勇。
要投中期甚至早期的项目,一定要非常懂得这个市场,包括这个行业潜在的增长。但这种能力往往一个财务投资者并不具备,一个有眼光的投资公司,身边一定要有一个行业内部的专业团队作支持。
如果一家PE或投行具备这样的人才,我觉得哪怕一个企业处于初级阶段也是可以投的,这样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但是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
好的企业不缺资金是一个很普遍的状况,这是否意味着它根本没有融资的动机,投资者也根本没有机会呢?不然。企业的发展往往还需要除资金以外的多方面的支持,而这些支持有时是钱所买不到的,例如网络、渠道、资源。
国内一家生产手术医疗器械的厂家,在中国市场中,它已经是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之一,并且在欧洲、非洲及亚洲的某些国家也有不错的销售业绩,日常经营现金流非常充裕。
但是该公司仍然希望引入投资机构成为其股东。原因是,在这个领域中,美国是最大的市场,因此,他希望能打入美国市场,但是他对美国的销售渠道、品牌的建立、当地医生的想法、如何招聘人员等具体事项都非常生疏;
其二,该企业有海外上市的意向;第三,企业领导者本身并不是行业专家,走到今天这一步已很不容易,往下深入会越来越专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他希望寻求到这样一位投资者:熟悉美国的市场和上市渠道,并能为他提供专业和技术方面的经验支持。
不缺资金的状态只是针对某一个阶段,但有可能在下一个阶段,在下一步发展计划的实施中,对资金的需求量会激增。有些医疗器械企业对融资以后的前景并不一定能清晰地认识,因此,投资机构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建议。idwq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