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现阶段,我国医疗器械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科技含量、行业规模、市场生命力都还比较弱。面对这种问题,我国医疗器械需要政府的支持。在提升这三项指标方面,政策扶持所能起到的作用并非决定性的,但是政策的支持,能给医疗器械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欧洲与日本对医疗器械可谓是变相产业保护,这点我们必须明白,此类发达国家产业化程度较高,同时技术生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政府采购时,可以在充分保证性价比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本土产品。这可以称作“持强”。
我国的情况不同,按照某些业内人士的说法,在大型医疗器械领域,除了hifu技术外,本土企业再无其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与此类似的各个环节缺陷,最终体现到终端,造成产品竞争力弱,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要是通过同样的定额、定量政府采购的方式优先选择,那就是“扶弱”。一方是持强,一方是扶弱,其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况且医疗器械产品的效用及安全性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不能认为医疗机构大量使用进口设备就是歧视本土产品,就是没尽到扶持的义务。毕竟人命关天,一味的“抑强扶弱”非但于事无补,且会扼杀本土产业生命力。
医疗器械产业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生产企业所寄望于那种近似倒退的行政支持几乎不可能重新出现。市场行为主体存在的前提,就是有能力对市场所要求的基本因素,包括成本、原料、劳动力、商品等一系列环节完成符合价值规律的组合。这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必须经市场检验确认。
细究所列影响医疗器械产业的六大因素,相关行业发展水平、整体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以及医学模式和医疗方式这几项因素,都不是政策调整所能直接解决的问题,却又直接关系企业存亡命运。
生产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与科研能力落后,才是造成目前国内医疗器械生存压力的根本原因。改变这种局面,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艰苦的市场整合,而在这段期间,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对于合理利用软件环境、合理利用政策资源,这是在发展的层面上需要考量的问题,并且同样意义巨大,医疗器械政策扶持的关键在哪里?克服关税保护作用的局限性,克服由于产品技术标准差距形成的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出口能力产生的限制,提高医疗器械监管水平,建立必要的产业风险资金,引导产业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等方面。这些关键的“支持点”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idwq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