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命悬一线”来描述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凶险绝不夸张,发病急、变化快、后果恶是其主要特征,是极具挑战的临床急症。资料显示,若患者未经及时治疗,在发病后24小时内的死亡率达33%,48小时内更达到50%。两周内未治疗的累及升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达到75%,3个月后升至90%,1年后约100%。我国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病例约20万,其中绝大多数患者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死亡。
十年一瞬 成就斐然
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和主动脉狭窄)是一组严重威胁生命的复杂病症,外科手术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由于技术难度大,涉及重要脏器多,并发症和死亡率都很高,一直是十分棘手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在此领域则更加落后,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每年开展较为简单的主动脉手术不过100例,死亡率却高达20%。孙立忠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主动脉手术被描述为“苦战、夜战、血战、死战”,不仅病人面临着生死博弈,医生也在救治过程中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双重的压力。
主动脉壁在组织结构上可分为三层:内膜、中层和外膜,类似于“三明治”的结构。主动脉夹层是因为主动脉内膜破裂,主动脉腔内的血液在压力的作用下经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中层,造成主动脉中层发生与主动脉腔平行的撕裂和剥离,并有血液在主动脉中层流动形成假腔。根据病程长短,主动脉夹层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症状主要是剧烈疼痛,并持续如“撕裂样”,难以忍受,伴有烦躁不安和大汗淋漓。当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时,血液进入心包腔而产生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在几分钟内猝死。
面对这个心外科领域的治疗难题,1994年孙立忠教授开始研究主动脉夹层治疗上的手段创新。在老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他提出了国人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和B型夹层治疗的新策略,开发应用了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和选择性脑灌注技术;血泵法血液回收自体回输技术;城门洞法冠脉开口吻合技术;新法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和新法主动脉弓替换技术等主动脉手术关键技术。其中,孙立忠教授自主研发的术中支架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创立了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被称为“孙氏手术”,该方法使主动脉病变治疗范围更广泛,适应症扩大到所有复杂型主动脉夹层。其在Standford分型基础上尝试对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针对亚裔人群病例特点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案。对此成果,世界心外科领域顶尖杂志《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主编Henry Edmunds ,Jr.先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分型方法,将有助于手术方式选择,并对预后有着深远影响”。孙立忠教授因此创新研究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据统计,从2003年我国首例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应用于临床,至今已经过了整整十年。手术者从1个人发展到110余人,能独立开展手术的医院从1家发展到100余家。年手术量从几例发展到近2000例。手术技术已经从国内推广到国外,临床应用总量达到8000余例。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认可,享誉国际学术界。十年间,孙立忠教授这个团队应用该术式已完成手术1108例。
建立多中心临床数据库
2013年9月15日,北京安贞医院召开了孙氏手术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暨学术报告会。会上邀请了支架象鼻手术发明人加藤教授﹑美国耶鲁大学的Elefteriades教授(Aorta杂志主编)﹑纽约大学的Spielvogel教授和阿根廷的Adriano J.M.Mahusardi教授(孙氏手术南美推广应用专家),以及国内150余家从事这一临床治疗的医院和医生代表参与,就支架象鼻手术进行研讨,针对手术适应症、手术技术及麻醉、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方面等技术进行规范,推动这一手术良性发展,使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孙立忠教授本人在谈及这十年间的感受时表示,虽然材料改进了,技术也进步了,主动脉手术成功率越来越高了,但仍有很多患者难以得到治愈;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患者发病早期根治成功率得到提高,急症死亡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介入技术使更多人受益;但无论是对医护人员还是对患者,新手段、新技术的普及教育都有待加强,应该将诊治的关口前移,以利于疾病的早诊早治。
他说,“主动脉夹层发病率为每10万人群中50到100人/年,希望国内有更多的医生能够完成这一手术,以使患者就近抢救,帮助更多的病患降低等待手术和长途转运所带来的生命危险。”从1998年开始,在孙立忠教授的倡导下,主动脉外科手术培训班连续举办了15年,已经为全国200多家医院的心外科医生进行了专业培训。
孙立忠教授强调,“与国外相比,我们还缺少多中心数据库,能够将国内各家医院临床病人的诊断、治疗以及愈后等内容做一个全方位的收集,形成一个完整的注册登记系统,即将全国发病情况汇总,为医生们提供更多的案例和解决方案,同时,还将有助于治疗规范和指南的形成。”
为此,孙立忠教授申请到卫生部行业基金1500万元,以主动脉夹层规范化治疗为研究方向,借助中国医师协会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希望在全国的三甲医院中建立起主动脉外科注册登记系统。
他的设想是,主动脉外科注册登记系统将在参考国外此类疾病考察指标的基础上,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初步标准化资料调查,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将随着病例数据的积累逐渐显现,对所有的治疗进行长期的随访和追踪,进而评价并校正。这一系统将对我国主动脉外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创新应以效果来衡量
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孙立忠教授在科研创新之路上创造了瞩目的成就。他体会到,创新应该是在借鉴国外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和手段,为患者带来利益,而非仅仅填补空白。“应以效果来衡量创新的结果。”孙立忠教授说。
任何创新技术对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都要靠时间来甄别。“从科学的角度讲,‘孙氏手术’经过了十年、8000例手术的考验,达成了我的心愿:使广大患者受益,为医生减轻身心压力,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孙立忠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