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
最近,胡蜂蜇人夺命事件在陕西安康、汉中、商洛等地频频发生。截至10月4日,累计蜇伤人数为1640人,死亡42人。
疑问:
胡蜂伤人事件缘何近期屡现?被蜇之后是否意味着命悬一线?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预防?
解答:
“胡蜂常见于我国南部地区,从生活习性上看,秋季是胡蜂活动的高峰期。”近日,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李铁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此时,胡蜂蜂巢会达到全年最大规模,这无疑增加了人蜂接触的几率。”
李铁生认为,胡蜂蜇人通常是出于自卫反击,人类的惊扰行为激发了它的护巢本能。他进一步解释说,与苍蝇、蚊子相比,胡蜂是一种进化了的社会性昆虫,产卵之后会留在巢内保护幼虫,一旦感到威胁,便会主动攻击。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并未惊扰蜂巢,却还是遭到了攻击呢?“这是因为之前有人碰了它的巢。这样的行为只要发生过一两次后,胡蜂便会形成条件反射。所以,只要看到有人从蜂巢附近经过,它们就会发起攻击。”李铁生解开了记者的疑惑。
然而,在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副院长梁勤看来,此起彼伏的“蜂灾”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胡蜂原本生活在山林中,筑巢于树枝或地下。近年来,随着城市范围的急剧扩大,城市与周边农村、山林的隔离空间逐渐消失,胡蜂开始进入城市筑巢(常见于窗户角落、屋檐下、街道树木枝条等处),而城市中的生活废弃物也为胡蜂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梁勤告诉记者,胡蜂性情暴躁,市民生活或大风吹动树枝都有可能刺激到胡蜂,使其迁怒于人类。
那么,小小的胡蜂为何会蜇人致死呢?有关专家认为,这同胡蜂的生活习性及人体过敏程度有很大关系。
“被蜇者身上的蜂毒有一种特殊味道。它对于蜂群有两个作用:一是起到指示剂的功能,帮助其他胡蜂锁定攻击目标;二是起到激怒蜂群的作用,使其群起而攻之。”李铁生说,很多人被蜇致死的原因便是遭到了群蜂的袭击。
梁勤表示,胡蜂的毒素和毒蛇是一样的,主要包含溶血毒和神经毒两部分。“人们被蜇之后常常会出现组织液过度渗透、高强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血压剧烈下降和强烈的过敏反应,最终造成休克甚至死亡。”
“尽管胡蜂的毒量要比普通蜜蜂大得多,但被蜇之后不一定非伤即死,还是要看个体对毒素反应的敏感程度。”原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副院长方文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人群中对蜂毒过敏的比例为10%~20%。
在专家们看来,尽管胡蜂来势汹汹,但也并非无可奈何。
“首先,不要主动刺激胡蜂,比如捅蜂巢或用石块丢蜂巢。”梁勤建议,被胡蜂蛰刺后不要慌,不要飞跑,也不要扑打,应立即下蹲并保持不动状态,用衣物将头部、脖子等处迅速包裹,身体蜷缩,减少暴露部位,待胡蜂离去后再缓慢离开,否则会引来更多的胡蜂参与攻击。
李铁生对此表示认同。“胡蜂对静止的东西不敏感,但对运动中的物体看得很清楚,所以你越跑它越蜇你,而胡蜂的飞行速度又是非常快的,人类根本跑不掉。” 另外,被蜇之后也不要用手去挤压排毒,这样很可能会加速蜂毒的扩散。“蜂毒属于碱性,所以不要涂氨水,醋也无济于事。”李铁生强调说,一旦被蛰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慌、呕吐、出冷汗等症状,应立刻去医院就诊,绝不可擅自处理。
在蜂巢的清理方面,李铁生认为,应该在充分掌握胡蜂生理特性的基础上采取防护措施。
“由于胡蜂是夜盲,清理蜂巢的时间最好选在晚上。”李铁生介绍说,胡蜂对农药极度过敏,所以只要用农药或杀虫剂对准蜂巢集中喷洒,胡蜂便会成片成片地掉落下来。但是,“在此过程中千万别用手电去照它,只要看见光,胡蜂就会立刻飞出来展开攻击”。
此外,“在下雨天和三级以上的刮风天,胡蜂也不会出来活动,这也是清理蜂巢的绝好时机。”李铁生补充道。
专家们还表示,尽管胡蜂有其狰狞的一面,但不能因此否定其益虫的身份。“胡蜂不仅对捕食农业害虫大有裨益,而且蜂毒中的各种组分对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有良好的治疗功效。”梁勤表示。
李铁生认为,“胡蜂是一种有缺点的益虫”,只要人们对胡蜂的生活习性有科学的认知,便会打消对它的恐惧心理,从而使防护及利用行为更加安全合理、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