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500多年前,诗人钱鹤滩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同时代的西方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书中正式提到拖延症的概念。虽然对拖延症的正式研究不过才一二十年,但事实上,拖延症无处不在。
■本报见习记者 贡晓丽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发现自己行为上总会有些不由自主:任务已经确定但迟迟不想进入工作状态,并因此心情恶劣;等到火烧眉毛时才不得已开动。年初,一首国外传入的《拖延症之歌》以幽默的旋律和歌词描述了拖延症患者的生活,众多网友纷纷表示跟自己太像了!
“我先Dota2一把”、“我先看集美剧”、“刷刷微博就睡”、“稍微等会就开始”,论文布置了1个月非得到最后一周才开始动工,第二天要考试非得前一天晚上12点才开始复习。欢快的节奏中,《拖延症之歌》说出了现代人在压力下养成的拖延习惯。
拖延的力量
网易新闻中心曾在2250人中进行一项心理调查,发现72.8%的人坦言自己患上了拖延症。新浪微话题“人人都有拖延症”讨论中,参与讨论的人数达到1300多万。细想一下,似乎谁都有过买了新书却束之高阁,甚至连封皮都没有拆开的情况——这就是拖延症的表现。
拖延症就是明知有件事该干,可自己就是拖着不干,而同时心中还有强烈的焦虑感和负罪感。拖拉、负罪、焦虑,三项并存,就是拖延症。在今天的社会看来,拖延症貌似已经变成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涌认为:“现象具有普遍性,‘症’则带有临床色彩,不具普遍性,并有相应的诊断标准。”
即便“拖延”只是一种现象,还算不上“病症”,但它已经像魔鬼一样纠缠着我们的生活。拖延,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拖延症就是心理问题,表面看来就是一个人的小毛病,可是它在人的心理底层扎的根非常之深。”资深媒体人罗振宇认为,很多心理问题就像沙漠植物,枝叶露出地面一点点,就像纤芥之疾,但是为了够到水,其根系非常粗壮,而且盘根错节,“我们现在人类拥有的心理学、生理学的一系列知识距离剥开这些病症的神秘面纱还很远。”
关于拖延症的起因,有心理学家认为:“拖延”这种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作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
这是一种对承担的逃避,怀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心理来缓解对于有可能承担责任的焦虑,即使这件事完成得很好,但是成功了将不得不应付随之而来的纷扰和变化。“害怕改变让我们焦虑,这是潜意识的一种逃避机制。”江西心舟心理咨询师黄志勇说道。
“静下心来反观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完全地接纳自己身在恐惧中的状态。这时,这种焦虑和恐惧就不再威胁到你了。”黄志勇给出对付恐惧的办法。
强大的敌人
所有的心理问题,因为跟社会通常实施的标准显得不适应而格格不入,往往被认为是病,所以出现了很多承诺能够治疗这种疾病的著作,《战胜拖拉》、《终结拖延症》、《万恶的拖延症》等书籍反映出对拖延症的深恶痛绝,危害、原因、治疗,一应俱全。
“所有人的行为都是一个心理现象的表层呈现而已,不解决他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结构,就不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罗振宇提醒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切忌“妈妈式的唠叨”。
就像对减肥人士一直强调“管住嘴、迈开腿,少吃多运动”会毫无用处一样,“凡是减肥成功的人,一定是心理格局发生了变化,要从心里开始变成另外一个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佩里在他的《拖拉一点也无妨》一书中提到,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被认为具有高度理性,但是,人类文明越向前发展,越暴露出人类的大量非理性地带,人类本来就不是自己所构想的那个伟大、正确的物种。拖延症正处在这非理性地带当中。
减肥难,节食与运动总是被各种理由打发到明天,正是拖延症的非理性特征在起作用。“我们的敌人不只我们自己,真正要面对的庞然大物是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罗振宇解释说,“我们的身体是由几百万年的进化历程构成的,而我们进入文明社会,能吃饱肚子的日子并不长。我们的生理结构决定身体要占有食物,转化成脂肪以备不时之需,但是我们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很短,生理构造的改变还来不及作反应。”现在的饮食就造成了脂肪堆积过量。
由此看来,我们似乎为拖延找到了开脱的借口。但是,拿人类共同的缺陷当挡箭牌可不是个好理由,为了赶上已经改变并正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努力克服拖延才是正道。
不求最重要
三国故事中,庞统百日积案半日断完的故事早已有所记录。既然拖延症古已有之,又不受理性控制,如何摆脱拖延症的折磨之苦,方法众多,同病相怜的人们可以尽管尝试,不论效果如何,总能尽量剖析自己的心理结构,有益无害。
“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学会给自己奖励,强化喜悦的感觉,学着不以任何理由责怪自己,肯定潜意识中的努力,欣赏和鼓励自己的成绩,慢慢和自己相处得越来越好。”黄志勇给出心理学家的建议。
拖延症本身没有危害,真正有危害的是我们的心里机制,一旦觉得自己有拖延症,就不愿承担太多任务,为了拖延一件事,而做了许多无意义的事情。“人要学着跟自己玩心理游戏”,跟所有改变自己的想法不同,约翰·佩里提到,既然没办法改变拖延,就想办法把拖延变成一件有价值的事,同时做几件有价值的事,互相拖延。而他的结构型拖延法研究成果曾被美国的大学授予“搞笑诺贝尔”奖。
分析起来,结构型拖延法不无道理,将所有事情罗列出来,意志自会将其排列出先后顺序,即使实践起来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但是当自我感觉变得好一些时,行动力自然而然就会增强。无须改掉拖延,我们照样可以成为一个高效的人——也许没能做成那件最重要的事,但起码做了很多件较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