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出台以来的首个法定老年节。重阳节与老年节“双节并行”,子女“常回家看看”,按说应该让精明的商家找到巨大商机。然而,记者在各大超市商场走访发现,除了重阳节特有的糕点受到热捧之外,其他诸如保健品、老年奶粉等适合老年人的产品并没有因此热卖,消费者普遍反映“没啥好买”。专家表示,沪上有超过1/4的老年人,消费市场潜力广阔,但问题是大部分商家只看中有形产品,事实上,服务消费的市场拥有更加庞大的发展空间。
每年老三样,缺少新鲜货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吉买盛江湾镇店,正碰到从颛桥回家探望父母的朱小姐在选购礼品。在三楼食品区逛了整整两圈,朱小姐最后拎了一盒200元的中老年人奶粉和一盒324元的西洋参片。她有点无奈地告诉记者,每年重阳节都得挖空心思送礼物给父母,“前年还好,买了个当时很流行的足浴盆,去年送的是初榨橄榄油和蓝罐曲奇,今年实在想不出能送什么,超市里面都是老三样,没什么新鲜货。”
记者走访发现,为了迎接重阳节,不少超市都特设了重阳节专柜供消费者选购礼品,但正如朱小姐所说,基本都是重阳糕、中老年奶粉、保健品、饼干等。一位店内服务员向记者坦言,“每年重阳节都会推出这些促销活动,年年都一样。”
老年人消费市场仍“粗放”
与惨淡的重阳节商品销售量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老年人口的激增。根据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和市统计局今年3月联合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总人口1426.9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9.5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5.7%。
为何拉动不起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有专家认为,这与老年人较为保守的消费习惯有关,“老年人并非没有消费能力,但他们大都不舍得花钱,也不会跟风消费,而更情愿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姜向群认为,从商业角度来说,我国已有的老年人专用产品如老年人手机等的附加值较低,企业和商家不愿意向老年人市场进行投资和生产。
虽然老年人不愿意用钱,但子女也会买来孝敬老人。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商家都是从年轻人身上下手。受此影响,以年轻人为主力购买者的网购市场近年来有一波快速增长。
不过在复旦大学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张喆看来,虽然网购对于老年人消费市场起到了一定拉动作用,但无论是产品还是创意,依然是“粗放型”的,没有真正显示出老年人消费的特点,“老年人群体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年龄上有低龄、高龄之分,从身体情况上有健康老人和失智失能老人之分,不同阶段的老人可延伸出不同的细分市场,从市场营销的丰富性角度来看,目前市场上的商品远远不够。”
服务市场有更大需求空间
张喆认为,消费本身并非仅限于有形商品,消费服务市场有着更大的需求空间。
张喆此前接触过一个叫做“短期入住”的项目,对于年轻人而言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喘息服务”,即当子女周末出游或者工作出差时,将家中无人照顾的老人暂时托管在某个可照顾其生活起居的服务机构,在日本,这已经是养老服务中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但在中国刚刚起步,大有发展潜力。
“还比如旅游市场。”张喆举例说,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消费群体仍以年轻人为主,若能开发老年消费群体,就是一片巨大的市场。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旅行社开始针对老年人开发出境游等长途旅游产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参加者数量不多。
“和商品需求一样,老年人消费市场对于服务的需求也有着明显的细分市场。”张喆说,根据家庭收入条件的不同,有些老人入住养老地产,有些进入福利院,有些居家养老,分层的存在给了市场不同的空间,“在高、中、低端的不同服务匹配,将是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巨大机遇。”
本报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