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绮雯
昨日重阳。选择此时,聚焦养老。
令人有些不安的是:我们正遭遇一种叫做“未富先老”的老龄化。
今年3月27日发布的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指出,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与之相伴的另一个威胁是: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美元-10000美元,而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2012年也才刚过6000美元,可以说应对老龄化的经济基础还较薄弱。
从社会这个“大家”看,中国老龄化这场下起来就停不下来的“雨”,早已淅淅沥沥,已经不是讨论“雨”或“未雨”的问题,养老金政策、老年服务产业发展规划等都需要加快制定完善。
而从“小家”来看,421倒金字塔的成员结构,也让每个人无法“置身事外”。采访中,我们发现,每个年龄段的人对于养老都有各自不同的考虑,而一些刚刚迈入30岁的年轻人也已经开始把养老问题挂在嘴边。
也就是说,在社会层面,我们已经“未富先老”,而在个人层面,则已经出现“未老先忧”。
我们如何养老?延迟退休?养儿防老?以房养老?以空间形态来分类,上海正在推行的“9073”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人数分别占90%、7%、3%,就是一种积极的谋划。可以肯定的是,养老模式必定走向多元,我们需要持续进行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