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进口替代”:成功始于“打价格战”
进口替代对产业和企业的影响在市场中并不鲜见。长城证券的报告以变压器用的取向硅和新变压器材料为例作出了说明,报告指,这两类材料最初均掌握于日本公司手中,而我国市场需求潜力较大,武钢和安泰科技分别在这两种材料的生产上占据了优势,以很小的营收占比取得了很大的利润占比,成功地实现了进口替代。随着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之相关的新材料的国内需求空间打开,为这些新材料的进口替代提供了契机。
而要成功实现进口替代,还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国泰君安证券提出,国内新开发的产品要取代国外已经建立品牌的产品,低价战略是不二之选。几乎所有的进口替代都是通过打价格战开始的。
依靠国内便宜的劳动力和资源,国内公司完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以足够低的价格与国外产品争夺市场。当然,前提是国外企业进入国内设厂有足够的壁垒。如果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政策,对国外直接投资进行限制,那对国内企业完成进口替代将能够起到助推作用。而如果国外企业进入中国投资建厂门槛并不高,他们也能享受要素成本的降低,这会增加国产产品的推广难度。这时就要求企业低成本的源头不仅是要素成本,更要来源于技术等其他实力。
此外,所处行业的国内外发展空间都要大。例如当前全球发展皆迅猛的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国际领先企业会优先在发达国家进行布局,这就给国内企业提供了增长的空间;一旦国外市场增长已经乏力,而国内市场仍有较大潜力,国际巨头必然会对国内市场虎视眈眈,进而增加新进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
目前国内进口替代企业还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风险。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断给人民币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而一旦人民币继续快速升值,进口产品的优势将不断提升。加上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已经如箭在弦,依靠低价劳动力、资源等来降低成本的路径将不可持续。
“中国制造”填补缺失环节14个行业最有可能“进口替代”
申银万国在其研究报告中表示,遵循“如果某行业呈现净进口格局,我们认为该行业存在进口替代的空间;如果近年来其净进口比重正在减少,我们认为该行业存在进口替代的实力。”的逻辑,根据贸易逆差的高低以及变动趋势,申银万国认为,“纸浆,有机化学品,材料技术,塑料,染料,动力机械及设备,特种工业专用机械,金工机械,未列名电力机械、装置、器具及其电气零件,专业、科学及控制用仪器和装置,航空航天技术”为进口替代最有可能发生的行业。
而在国泰君安看来,“通过总结中国资本市场有史以来进口替代成功与失败案例,成功的进口替代需要三个条件:价格战可行、销售渠道优势、所处行业空间较大。”
细分来看,报告指,包括“汽车及相关零部件、集成电路和微电子,航空航天、机床、医疗器械,医药品等行业进口替代空间还很大”。
但众多讲过“进口替代”故事的上市公司,并非都如精功科技一样,在某段时间享受到了超额收益。
长城证券的报告发现了个案。主营产品为飞机牵引车、飞机启动气源设备、飞机集装箱升降平台的威海广泰,其主要生产商为国外企业。而威海广泰2006年时,其产品售价只有进口产品的2/3,当时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15%左右。但威海广泰的进口替代却遭遇国外厂商来华建厂的阻击,在2008年其市场占有率达到30%的高点之后,其空间拓展遭遇瓶颈。
生产多晶硅铸锭炉的深市上市公司精功科技,最初的时候是从国外买回来现成的产品,然后进行拆解,通过两年多时间的模仿创新,这家公司的研发人员攻破了技术障碍和工艺流程难题,生产出与进口产品同样的多晶硅铸锭炉,并以比国外厂商便宜近1/3的价格出售。
2010年的最后两个月,深耕多晶硅铸锭炉三年之久的精功科技,收获了近7亿元的订单,股价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涨幅超过250%。
岁末年初,各大机构投资者的年度形势研判报告纷纷瞄准“进口替代”,从中发现“中国制造”在填补缺失环节中创造的价值。精功科技在2010年年末的股价一飞冲天,正验证了“进口替代”带给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
在人民币升值以及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强的大背景下,“进口替代”所开拓的国内市场,正在为中国制造企业所看重。国泰君安在其研发报告中写道:从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升级总是伴随着进口替代同时进行的,以此,中国制造正通过抢占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而赢得增长。
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遇尴尬核心生产环节均需进口
随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横空出世,人们发现,正在中国如火如荼的新兴产业投资却遭遇尴尬:锂电池、新能源、动力汽车等行业众多的核心生产环节均来自进口。
国泰君安的报告指出,现在投资火热的锂电池,整个产业链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目前国内锂电池生产厂商光深圳就有上千家,但汽车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和隔膜,大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另一个环节电解液,也是需要从国外进口六氟磷酸锂,然后自己调试配制。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广阔前景给设备国产化带来巨大发展空间,那些在行业中首先成功完成进口替代的企业无疑将占得更多先机。
遵循这一思路,各大机构的年度报告显示,他们正在寻求“进口替代”道路上的潜力公司,通过判别他们技术研发进程和市场容量,发现中国制造新的增长空间。
申银万国的报告指出,寻找适合投资的进口替代“头马”,首先要从具有进口替代潜力的行业着手。进口替代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而且,随着成本的降低,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一方面是寻找有着广阔“进口替代”空间的领域,另一方面,进口替代也是与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吻合的。申银万国的报告指出,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进口替代潜力,或者正在发生进口替代,可以从行业的进出口情况入手。一个已经实现顺差并呈逐渐稳定的行业,很可能已经完成了进口替代,开始对外输出产品;而如果一个行业逆差逐渐减少,并逐步转为顺差,则该行业可能正在发生进口替代;而一个行业逆差持续扩大,则该行业还处于大量进口阶段,进口替代尚未发生。
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进口替代企业应当产生在进口替代正在发生的行业。在这样的行业中,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程度的上升,且上升到行业第一的公司,基本上成功地完成了进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