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疆边防线曲折绵延4000公里,驻守边防的连队零星散布于林海草原之中,距离大医院普遍500公里以上,戍边官兵及家属看病就医十分艰难。2009年,北京军区总医院组织华益慰医疗队,启动北疆边防巡诊行动。今年9月14日,华益慰医疗队第5次踏上巡诊之路,截至9月28日第一阶段结束,行程3279公里,接诊8891人次。
“我们的辛苦是一时的”
9月15日下午4时25分,历经10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医疗队抵达边防某连奇乾哨所。医疗队队员马上卸设备、药品,布置诊室。
骨科诊台前,骨科专家王仁润左手托着一名战士的右脚,右手按压着他关节肿胀的两个脚趾,反复问道:“这样按疼吗?”听说小战士拍的片子寄回了老家,王仁润把自己的邮箱写在纸上,递给他说:“让家人把片子的电子版图像发给我,根据片子再决定需不需要做手术。”
针对巡诊中发现较多骨膜炎、半月板损伤等训练伤的情况,王仁润建议,基层部队应多从保障士兵健康的角度考虑,更加注重训练的科学性。
该连战士张利入伍8年,医疗队5次到连队巡诊,他都第一个跑出去迎接,每次见到医疗队,就像见到了亲人。
“和战士们相比,我们的辛苦是一时的,累点没什么。” 70岁的眼科专家邹海兰已是第4次随华益慰医疗队到边防巡诊。
中秋之夜,医疗队全体队员无暇欣赏边关明月,连夜在巡逻艇大队仓库,为次日巡诊布置现场。为在离开边防某团驻地之前做出所有新兵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报告,消化内科医师俞剑伟和谢惠从9月23日一直忙到 9月24日凌晨3时。
最折磨人的是寂寞
9月16日晚9时,边关明月当空,寒意已浓。伊木河哨所的连长宿舍,成为临时的心理咨询室。
年轻士兵小张,面向医疗队心理医学科医生彭艳红,时而把两手叠搭在一起,时而轻轻握拳,目光偶有躲闪。
小张驻守的伊木河哨所位于中国版图的“鸡冠”上,四周被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包围,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摄氏度,最低气温为零下57摄氏度。
“伊木河哨所号称雪域孤岛,300公里半径内没有人烟。虽然通了公路,可每年冬天大雪封山3个月,出不去也进不来。日复一日的生活,只有几十名战友做伴;团里每月1次送补给时,我们才能见见生人。”小张说。
彭艳红介绍,如今不少士兵都是“90后”,在父母呵护下很少遭遇挫折,个性上非常注重自我。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环境,驻守在偏远的边防线上,长期与外部世界脱节,容易令其出现寂寞、无助、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巡诊期间,彭艳红为战士们上了多节心理辅导课,并为一些士兵做了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她说:“希望通过心理疏导,让战士们掌握宣泄不良情绪的健康方式,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边防需要全科医生
“用手按压膝盖,你能听到弹响,还能触摸到积液,这些症状都预示着战士可能有半月板损伤。要记住,询问病史是非常必要的……”9月18日上午10时,王仁润一边为战士做诊断,一边对一旁的巡逻艇大队军医吕涛说。
去年6月,吕涛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分配到巡逻艇大队三连,成为一名戍边军医。“到了边防连队后,最常看的病就是感冒发烧和训练伤。卫生室没有大型仪器和检验设备,唯一的心电图机在我来之前根本没用过。”
虽然已在边防连队工作1年,但吕涛言语中依然流露出对职业发展的担忧:“我很希望去大医院进修学习。可连里只有我一名军医,我一走,就没人给战士看病了。”
2009年第一次边防巡诊时,华益慰医疗队就发现了戍边军医的工作难题,一方面在巡诊期间对其进行技术帮带;另一方面向上级机关汇报,呼吁针对戍边军医开展全科医生培训。
“通过培训,要力争让戍边军医具备常见病与多发病的预防诊治能力、急病重症的早期抢救能力、心理调适的服务能力、科学膳食与防病的营养指导能力、基本医疗设备的操作使用能力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指导能力。”医疗队副队长徐黎明建议,在戍边军医培训期间,部队医院可以考虑安排医生到基层代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