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证行医的“黑诊所”将病人误诊甚至致人死亡的事件,近来屡屡发生。卫生监督部门多次打击、取缔城区内非法行医的“黑诊所”,但这些草菅人命的“黑诊所”却“打而不死”,“生命力旺盛”,令人担忧。黑诊所之所以屡禁不止,既有市场需求,也有利益驱动。一些居民为图求方便和便宜,客观上为“黑诊所”提供了生存空间。“黑诊所”一般具有游击性和隐蔽性,业主租房营业,不建立门诊日志,不开处方,药品异地存放,卫生执法人员即使抓了个现行,也只能没收其少数医疗器械及药品。由于开办成本非常低,就算被打击取缔,换个地方立刻重开张,所以容易死灰复燃。
“黑诊所”没有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不具备行医能力。但为了赚钱,“黑诊所”什么样的病都敢治,什么样的药都敢用。医好了,算你运气好,医不好,铺盖一卷就逃。说穿了,黑诊所其实就是寄居在城市肌体内的毒瘤,吞噬着城市的机能,危害着城市的健康。 要让黑诊所噬人的悲剧不再重演,卫生部门必须出重拳打击黑诊所。对于查出的黑诊所要让涉黑者倾家荡产并绳之以法,对那些愿意冒风险出租给“黑诊所”的房主也应该与“黑诊所”一同经济处罚。
当然,有关部门在严厉打击“黑诊所”的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尽快将百姓求医的过高收费成本降下来,挤干虚高药价里的水分,在提高医院医疗的服务质量上多下功夫。只有多方努力,并支持配合,那么“黑诊所”就无生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