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办、中国药学会协办的 “全国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正在火热进行中。在收到的44万份有效答题卷中,有8个方面的问题存在较高错误率,专家提示,这些正是日常生活中大家最容易出现的用药错误。其中,“非处方药分两类,暗含安全指导”这一正确说法被误判的概率同样超过50%。在非处方药分类中,统计显示:50.83%的网友不知道非处方药还分为甲、乙两类,56.62%的网友不知道哪一类更安全。
非处方药知多少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药,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这一说法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
药品分类管理法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的特点是不需要医生处方;适应症是自我判断的病症;应用相对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原因之一是方便广大群众,一些小伤小病可以就近购药、及时用药,免去请假误工,去医院排队挂号、就诊、化验、取药等费时、费钱、费力之苦。在我国,为了使群众更为方便,又将非处方药中安全性更高的一些药品划为乙类,因此,处方药又也现了甲类和乙类之分。
甲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识底色为红色,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专业人员的社会药店、医疗机构药房零售;乙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识底色为绿色,除社会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外,还可在经过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及旅店零售。所以说,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在日常进行自我药疗的过程中,更推荐公众使用乙类非处方药。
需要强调的是,普通商业企业须经相应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方可销售乙类非处方药。同时必须配备专职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经专业培训后,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上岗证的人员。
科学用药才安全
由于非处方药的适应症自我判断即可用药,应用相对安全,某些患者凭着自我感觉不适,或个别明显体征,自我判断是“老毛病”,便不假思索选用过去曾用的某药。如此这样反复选用某药,将会造成一些不利因素。
反复长期使用某种药极易产生耐药性,使某药用量要加大,但效果并不佳,毒副作用反而增强;随意增减药物用量,有些病人用药不能按时定量,疗程不分长短,忘服、漏服、乱服现象时有发生。
非处方药不能达到疗效的原因也多与用药的随意性有关:患者病情稍有好转,不适感觉明显减轻时,就不想再用药;因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用药不便而忘服;治病心切,急于求成而乱服;使用剂量随意加大,或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品种,这种不规范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易导致耐药菌种增多、二重感染等,使病情复杂化,给治疗带来困难。使用非处方药,应该参照药物说明书上的规定,严格掌握用量和疗程,这样才能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某些患者自诊不明确,感到某种疾病症状与他人相似,就模仿他人用药。却忽视了一个人会有多种疾病共存,同一种疾病会有多种症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即使疾病相同,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和不同诱发因素等。应注意同一药物对于不同的病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相对于处方药来说,虽然患者可以自行购买非处方药,但并不是说它就绝对安全,更不能随意购买、任意服用。
选非处方药须谨慎
选购非处方药时要看清药物成分,患者须应用医药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症状作出明确的疾病判断;或者能清晰表达疾病,在销售药品的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药品。如果无法清楚判断自己的疾病,则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盲目购买药品会延误治疗或者加重疾病。
此外,要选择厂家,查看药品包装,药品包装盒上都写有适应症,应看清楚是否符合自己的症状。同样的药品不同厂家生产的质量不同,要尽量选择信誉好的知名大药厂。要查看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尽量避免买到近效期(距有效期6个月内)的药品。
大部分非处方药都有很多个生产厂家,同一种药只有一个通用名,但不同的厂家就有不同的商品名,选购的时候要看清楚,不要重复用药。因此,购买前要看清成分,防止重复购药。
购买前还须注意配伍禁忌,减少合并用药,有些患者治病心切,以为用药品种越多,病好得就越快。殊不知联用不当,不仅疗效不增加,还会让不良反应增多。就如心脏病患者服用地高辛,就不宜使用红霉素。究其原因,红霉素有抑制代谢酶的作用,可使地高辛浓度升高。而地高辛本来治疗安全范围窄,极易达到中毒剂量,导致恶心、眩晕甚至心跳骤停。这样的患者如果必须使用抗生素,可换成头孢类或青霉素类。
家家都有小药箱,碰到寻常小病、慢性病,往往自己掂量着就把药吃了。殊不知,90%的中国老百姓对如何安全合理用药缺乏了解,甚至存在严重误区,一些习以为常、不经意间的用药行为习惯,可能会长期损害健康,因此,自觉学习一些医药学知识,科学合理用药,才是保证健康的关键。(贡晓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