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始终存在着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应贯穿产品的设计开发、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安装、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生产企业应按照《医疗器械企业质量体系管理规范实施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以过程方法为基础,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坚决贯彻实施并保证其有效性。运用风险管理理论方法,生产企业对其所生产的产品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全部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完成风险管理报告,以及利用生产和生产后信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时,生产企业的设计开发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质量检验部门、销售部门之间应协商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保证信息的畅通。但目前,这些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生产企业与医院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产品在临床验证后医院一般不向生产企业提供反馈信息,影响了企业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完善。
风险管理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虽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通过风险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性,进而提高产品的安全性,树立起自己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提高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是医药行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三方面缺陷,即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风险管理的专业性不强、不注重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收集。提高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强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对此给予重视,并从风险管理培训出发,健全相关组织,落实相关措施,解决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
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贯穿于器械的选材、设计、生产、运输、储存以及使用的全过程。其中,作为管理“源头”的生产企业,有责任对器械的设计制造实施风险管理,并且应该在医院投入使用后发生事故时,对其中与器械本身性能相关的因素负责。因此,在医疗器械管理中,生产企业引入风险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只有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才知道风险的大小,并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市场需求、设计开发周期费用等,制定风险的可接受准则,对风险进行人为控制;只有进行风险管理,才能对器械的安全性做出判断;只有对安全性做出判断,才能决定器械对预期用途的适宜性,才能决定产品对病人的预期目的能否达到,才能保证器械的安全性处于可控状态。idxdy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