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
日前媒体纷纷报道,在市面流通的一次性吸管中存在大量劣质产品。劣质吸管中存在多种对人体有害成分,特别是塑化剂超标严重,长期使用形同“吸毒”,甚至“致癌”。很多消费者表示,用吸管喝奶茶等饮品时明显可以尝出“塑料味”。
疑问:
劣质吸管和塑化剂是毒药吗?“塑料味”又是什么?什么样的吸管是安全的?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
解答:
“正规生产中,用于饮料吸管的塑料主要是聚乙烯和聚丙烯。其中,聚乙烯熔点较低,约为110摄氏度左右,耐热温度约在70摄氏度,性状较软;聚丙烯熔点在170摄氏度左右,耐热温度约在120摄氏度,性状较硬。根据不同使用需求,厂家往往选取其一或二者混合作为主要材料,它们本身是很安全的,再生塑料制品则难以保证。”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付鹏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以下简称专家)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违规生产的吸管为了降低成本,可能采用工业用料或再生塑料,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可大可小,消费者应尽量避免使用。
劣质吸管难合规范
“工业级塑料或回收塑料制成的吸管中可能含有多种有害物质,不经过专业检测很难弄清其具体成分。”专家称,按照规定,饮料吸管的材料一定要是食品级的,用工业原料或者回收废料来制作是绝对不可以的。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原卫生部就在颁布的《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卫生管理办法》第七条中明确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等,不得使用回收塑料”。
付鹏对这一观点也表示认可。他向记者列举了再生塑料中的部分有害成分,比如,聚氯乙烯(PVC)在一定温度会分解为有毒的氯乙烯。而聚碳酸酯(PC)在高温下也会产生危害人体的双酚A等物质。
专家则表示,劣质吸管流通在市场上的唯一原因是不法厂商压低成本,与技术因素无关。使用正规原料,按照国家安全标准和法规生产的吸管大可放心使用,标有企业食品生产许可QS的吸管是有质量保证的。
无须谈“塑”色变
消费者对塑料的敏感似乎起始自近年来的“台湾奶茶事件”和“酒鬼酒塑化剂风波”。加之食品安全问题总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于是不合规范的劣质吸管又一次刺痛了消费者的神经。
专家认为,部分媒体可能为搏眼球,利用了消费者的恐慌和盲从心理,对塑化剂人为制造了延伸炒作。消费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塑料和塑化剂,掌握一定的分辨能力,不应谈“塑”色变。
针对“塑料味来自塑化剂扩散”的说法,专家解释,塑料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微量或少量带有塑料的味道的低分子挥发物,味道过大是不达标的生产工艺造成的,与塑化剂无关。
作为大分子塑料的增韧剂,小分子的塑化剂多用于提高塑料的韧性和柔性。然而,吸管并不需要具备很强的柔韧性。“吸管中完全没有必要加入过量塑化剂。”付鹏告诉记者,“而且塑化剂不溶于水,少量自由扩散的塑化剂则会随着新陈代谢排出体外。”
消费者应注重自我保护
尽管不合规格的劣质吸管在市场上广泛流通,但目前并没有好的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塑协专家告诉记者,消费者很难鉴别出吸管的优劣程度,同时也没有部门对此进行常规监测。消费者应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达标吸管来规避风险。
在此之外,付鹏指出,有些商贩使用的杯盖也由劣质材质制成,消费者最好使用自己的杯子购买饮品。另外他还建议消费者食用奶茶、咖啡、热豆浆和早餐粥等热饮时不应该使用吸管。
实际上,很多餐饮连锁店原则上不为购买热饮的顾客提供吸管。原因有二,塑料本身的耐热性较差,不宜用于较高温度;吸管阻隔了唇部对热饮温度的直接感知,容易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