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国根 通讯员倪洪珍)我国大肠癌患者平均5年生存率仅为40%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高达61%,这一差距是如何形成的?10月23日,在上海市召开的第四届中美大肠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研讨会给出的答案是:不规范治疗是导致中国大肠癌生存率低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可能对近20%的无需接受化疗的患者进行化疗,既增加治疗费用,又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研讨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蔡三军教授介绍,尽管目前我国各级医院都逐渐建立多学科大肠癌诊疗团队,但大肠癌治疗不规范状况依然很严重。仅以Ⅱ期结直肠癌术后且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治疗为例,对患者是否进行化疗,化疗前的错配修复基因免疫组化检测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仅有20%的医院开展该项检测。根据临床检测报告,在大肠癌患者中,有15%~20%的患者错配修复基因免疫组化检测是阴性结果。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是:如果错配修复基因免疫组化检测是阴性结果,根据临床需要,患者还应接受微卫星不稳定基因检测。因为错配修复基因免疫组化检测阴性表达或微卫星不稳定基因检测阳性结果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发生复发转移的机会较小,如果接受化疗,可能不能获益,反而会增加治疗费用,并影响生存质量。
蔡三军呼吁,全国各大医院大肠外科都应该把错配修复基因免疫组化检测作为一项常规性检查项目,以防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与会中美专家表示,在加强大肠癌诊疗全过程规范的同时,也应重视个体化综合治疗,由外科、放疗、化疗、影像、内镜、病理等多个领域专家组成多学科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