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为帮助大家识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精心编织的各类陷阱,指导群众理性消费,维护身体健康,小编为您归纳整理了以下五种常见的医疗消费陷阱供您参考。
手法1 讲座陷阱
有些商家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在居民区、宾馆、酒店等场所开展所谓的“健康讲座”、“免费义诊”、“免费体验”等活动推销所谓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以“无效退款”、“多买多送”、“送货上门”为诱饵,欺骗消费者。其推销对象是特定的中老年群体。他们在活动期间是不出示行医资格和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资质的,所推销的产品要么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要么虽然产品是合法的,但是夸大宣传的保健产品,本来只具辅助作用的保健产品说成能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等消费者购买后感觉没有疗效想退货时,早已人去楼空。
防范措施 不要盲目购买做宣传活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医疗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不要轻易参加所谓的 “义诊”、“讲座”、“免费体验”等活动,不要轻信在活动中商家所做的虚假宣传,不要从不具法定资格的个人手中购买药品。面对赠品,要经得起诱惑,不要因为贪小便宜而损失了更多的钱财和健康。
手法2 网购陷阱
目前,全国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可从事互联网药品交易的合法网站一共有22家,其中10家网站可以通过网络向个体消费者提供非处方药品。但是近年来,一些不具资格的网站非法销售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情况比较多,要么非法添加物质,要么夸大宣传,甚至还有直接在网上销售假药、假医疗器械。
防范措施 不要轻易从所谓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网站上购买产品。如确要购买时,须仔细核对网站和产品的信息。要看网站的显著位置是否标出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机构资格证书》的编号。对于产品尤其应注意核对名称、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等信息。药品要看是否有“国药准字”的批准文号,或进口药品注册证号;如果是保健食品,要看是否有“卫食健字”和“国食健字”或“国食健进字”号;医疗器械要看是否有“国食药监械(准)字”或者“国食药监械(进)字”的注册号;并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手法3 广告陷阱
近年来,一些非法厂商在各类媒体上大量发布虚假广告,其主要特点有:
1、危言耸听。将健康人说成患有某种疾病,如果不治将引起如何严重的后果,诱导了一些本身不需要的人使用了相关产品,不仅损失了钱财,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防范措施 正常健康人一般是不需要特别去补什么物质的,如果身体不适的话应该到正规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去进行科学地诊治。
2、模糊药品和保健食品的概念。将保健食品混同于药品进行宣传,是一些不法厂商进行违法宣传的惯用手段。保健食品不仅不能宣传疗效,而且不得有暗示可使疾病痊愈的宣传。但是,近年来有些广告看不出卖的到底是药品还是保健品。比如在某些保健食品的广告中,却有治疗乙肝、各种肿瘤、糖尿病等等疾病的内容,给人以药品的印象,误导病患者购买。
防范措施 作为生活常识,群众要掌握和了解药品和保健食品之间本质的区别。保健食品是指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功能只有22种;而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如果患病,还是要在执业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的服用药品、使用医疗器械进行治疗。
3、一些广告胡编乱造广告词,蛊惑人心。以 “药到病除”、“无任何副作用”、“多少天见效”、包治百病、一针见效等带有承诺性质的广告语言以及不科学的断言或保证来表示功效,还宣称“国家级新药”、“保险公司保险”、“无效退款”等。
防范措施 国家规定,药品广告中不得含有不科学地表述功效的断言或保证,即不能宣传产品疗效,如“疗效最佳”、“药到病除”、“根治”、“安全无副作用”等,如含有这些语言,广大人民群众就要提高警惕,拒绝购买,防止被广告“忽悠”。
4、小广告。以小广告的形式在路边散发及邮箱投递的广告,其内容以治疗性病和提高性功能为主,但都缺少正规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生产批号和广告审查文号。
防范措施 小广告是非法的,其产品就更可想而知了,遇到这些小广告时,一定要提高警觉,坚决抵制。
5、现身说法。由所谓的“医药科研机构”、“学术机构”、“专家”研发、证明,“明星”推荐,“使用者”现身说法,亲身证明疗效多么“神奇可靠”。
防范措施 事实证实,所谓的 “专家”、“明星”很多都是职业演员,国家也规定不允许用专家、患者形象来为药品和医疗器械做“证明”。群众看到有类似情况要进行抵制,并向执法机构举报。
6、谎称攻克医学难题。目前,人类有一些病症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如晚期癌症、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有些违法广告抓住患者病急乱投医的心理,打出 “疑难杂症特效药”、“祖传秘药”等幌子,诱人高价购买其产品。
防范措施 国际上医学都尚未攻克的难题,不可能如此轻易就治好。如果不幸家里有人患上这类疾病,一定要积极提高生活质量,调正心态,到正规医院科学地进行诊治,千万不要轻信虚假宣传,最终耽误有效治疗。
7、看似文章,实则是没有广告标记的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一些非法广告故意将广告伪装成新闻、随笔等文章的样子,增加产品的可信度。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在文中或者文后有联系电话或地址。上述这些产品多涉嫌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甚至直接为假药、假医疗器械。
防范措施 正确识别这些广告,不要轻信文中所提到的“故事”、“疗效”。好的疗效不是靠说出来的,是要经过临床无数试验、国家审批认证的。
手法4 邮寄陷阱
现代社会物流很发达,一些非法厂商就通过电视、电话购物方式非法售卖药品和医疗器械,通过邮寄或者快递公司直接送货至购买人家中,宣称“货到付款”,购买“零风险”。所谓的“货到付款”其实是钻了邮购的一个空子,实际上当产品送到你手上时,是必须要先付款才能拿到产品的。一旦付过款再打开产品,这时无论产品是什么质量都已为时晚矣。
防范措施 不要轻信媒体上的药品广告宣传而邮购药品和医疗器械。当送货上门,难辨真伪时,可打电话向药监局求助。
手法5 温情陷阱
近年来,非法药品和医疗器械做推销时,经常打的是“温情牌”。二十几岁的姑娘、小伙亲热地喊道“干爸”、“干妈”、“爷爷”、“奶奶”,经常和老年人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甚至有的还采取“跪式服务”,让一部分晚年寂寞的老人不知不觉就陷入了温情陷阱。有的子女对其进行劝导时还会发生不理解,斥之为“不孝”。
防范措施 老年人更需要关爱,子女无论再忙也要抽空多关心老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要注意精神上的交流。在沟通的时候,更要多注意老人的感受,注意方式、技巧,时时提醒老人提高警惕,避免上当。
此外,小编还要提醒您:从保护自身用药、用械安全的角度出发,老百姓如果生病的话,应该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并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到具备合法资质的正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和使用药品、医疗器械,养成良好的习惯。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时要注意保留相关票据,包括宣传广告、书面承诺或协议、产品说明、收费凭证等。如发现有质量问题,可通过原始购买票据向药监部门投诉,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idxdy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