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年会不再只盯着高精尖,大腕儿专家、企业高管、媒体代表三方坐下来为慢性病防控出谋划策;专业报告开始前,学术“大佬”换上白T恤,带头5公里健康跑。近日,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17次全国学术会议上,这些非学术活动吸引了业内外人士,传播了“防控慢性病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理念。分会还专设新闻发言人,希望更好地与媒体互动、沟通,动员全社会力量防控慢性病,这无疑是个不错的样本。
慢性病不仅消耗大量医疗资源,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与传染病相比,慢性病防控看起来更像是个人行为,简单地说,就是要“管住嘴,迈开腿”。但在我国,慢性病的公众知晓率和治疗率仍很低,许多人身处慢性病风险而不自知,公众普遍缺乏慢性病防控意识、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公众的慢性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使之成为慢性病防控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当站在宣教、示范和引领的最前线,成为慢性病防治的主力军。
近年来,已有一批医务工作者逐渐走出象牙塔,积极投身慢性病防控,其中不乏洪昭光、胡大一等“大腕儿”。他们撰写科普文章,向公众传递慢性病可防可控的理念;走进社区,支持、指导和培训广大基层医生;为慢性病防控提供易懂易行的生活指南,并身体力行。但遗憾的是,更多的医务人员还是对慢性病防控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虽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但人手严重不足,防控能力也远未适应居民的需求。诚然,这个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医务工作者,与政策导向、投入、激励机制等都有很大关系,但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让参与慢性病防控真正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也是本轮医改亟须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在慢性病防控这场持久战中,一两次学术年会的创新、少数医务人员的鼓与呼也许难成大气候。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投身其中,并将慢性病防控的理念渗透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我们更期待,政府能用政策推动医生转变传统的诊疗理念,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防控工作的投入力度和培训、指导力度,让已构建的慢性病防控体系真正运转起来,在慢性病防控这个大战役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