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环林西路红枫苑的陈爷爷家中,护理师刘立娟正在为多发性脑梗已昏迷两年的陈爷爷擦浴。半个月前,手脚还完全蜷缩呈婴儿状的老人,现在已能展开四肢,这让照料他的老伴陈奶奶感到一丝欣慰。本报10月17日报道了一项惠及京沪两地中风病人及其家庭的“青松风中救援”大型公益活动在沪启动后,目前申城已有288名中风患者成功报名,其中183名患者已开始获得这一救援康复护理服务。在未来的近一年时间里,上海和北京将各有一万名中风后人群可以报名参与这项活动,市民也可通过本报的微博、微信平台进行咨询和报名,本报将及时转给“青松风中救援”项目组。
卧床两年不知需要头部抬高
陈爷爷两年前不幸因为多发性脑梗引发了脑萎缩、脑积水等多种疾病,陷入昏迷。“在医学领域,陈爷爷已被称为血管性痴呆,几乎没有了自主意识。”护理师刘立娟告诉记者。如今24小时躺在床上的陈爷爷完全要依靠老伴的照顾,大小便也是靠陈奶奶不断更换成人尿片完成。
昨天下午,正在为陈爷爷翻身拍背的刘立娟手法娴熟,帮陈爷爷向左翻转后,她帮老人脱去了右边外衣的袖子,撩起汗衫,轻轻握起的手掌适度地拍在了背上,从下向上,顺着血液循环的路径,向心脏部位慢慢拍去。陈爷爷的皮肤呈青紫色,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卧床挤压造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老人多发性疾病造成的皮疹。“这就更需要经常为他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刘立娟一面拍着,一面对陈奶奶说,“您要注意了,拍手臂的时候要从指尖向上。”
陈奶奶跟着隔天上门一次的康复师和护理师学了不少招数。“以前我根本不敢碰他的手臂,邦邦硬,我怕拉伤老头。”前不久陈奶奶上网想为陈爷爷购买康复用品时,在网上偶然搜到了本报的报道,她立刻与“青松风中救援”团队取得联系,很快老人迎来了专业康复、护理师的上门专业指导。
康复师和护理师穿插而来,隔天来一次,每次一小时,免费公益救援将共为陈爷爷提供7次服务。之前在华山医院、杨思医院等就诊治疗的陈爷爷,在被诊断为脑梗之后,就几乎没有进行过康复治疗。陈奶奶曾找了多家康复医院,不是进不去就是价格太高,收入微薄的老俩口根本无法承受,对于康复的重要性,事实上她和孩子们也不太懂。“医生也没有告诉我回家应该怎么做康复,这么长时间来我都不知道,他的病床头部要稍微摇一些起来。”陈奶奶说,“直到康复师告诉我,要消除他的浮肿状态,必须将头部抬高才行。”
免费救援将改善患者生活
和陈奶奶一样,大多数需要康复的病人家属并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刘立娟告诉记者,很多中风患者回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卧床生涯,家人也不懂如何照顾,有的甚至连吃什么药,怎么搭配饮食也不太清楚。
中风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近年来在中国社会呈现高发和年轻化趋势,成为银发社会/城市的巨大挑战。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康复率不同,我国3/4的中风病人会留下残疾。“以养为主”的传统偏见忽视了专业康复护理的及时介入。刘立娟有些遗憾地告诉记者,如果陈爷爷当初能够及时获得专业康复护理,可能情况不会那么严重,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家属确实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进行康复,错过了最佳的“黄金90天”。
如今的陈爷爷虽然已不再可能恢复当初的健康,连自主意识也不可能恢复,但进入血管性痴呆状态的他仍能够有一定的肢体康复,可以让他自己略舒服一些,照顾他的人也更方便一些。
“这些天他的手脚都放开了,连尿布也好换多了。”陈奶奶感叹道。刘立娟打来一盆水,帮老人轻轻脱掉衣服,轻柔擦拭起来,一面关照:“对他的皮疹可以采取盐水湿敷的方法,平常可以稍微穿多一点,否则冷风一刺激更容易引起瘙痒,温湿的毛巾擦一下也行。”陈奶奶一边点头,一边仔细地看着护理师手中轻柔的动作。
“通过我们这7次服务,患者家属一般都能学会基本的康复和护理知识,能够改善原有的生活质量。”刘立娟说。
三个月内康复有望恢复自理
刘立娟最近服务的患者大多是刚刚报名了“青松风中救援”活动的老人,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她的工作也更忙碌起来。“今天这是第二户人家,上一户在虹口,等会还要去一户杨浦区的人家。”
从本报报道这一项目以来,许多读者将电话打进本报热线甚至沪上的12345市民热线,进行咨询和了解,同时已有288名中风患者成功报名,其中183名开始接受服务。目前为止,上海报名的男性占58%,女性为42%;其中年龄最轻的只有39岁,最年长者98岁,平均年龄73岁;首次中风人群占报名总人数的35%,中风时间超过一年的占到36%。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风病人中有3/4会留下偏瘫、失语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重度致残的约占40%,16%的患者只能长期卧床或住院。“青松风中救援”项目负责人王燕妮告诉记者,在类似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中风病人必须要经过康复完成后才可能获得各项相关保险的赔付。但是在中国,目前还做不到,而且在理念上,很多人仍保有“以养为主”的传统理念,患者活动量大大减少造成废用性残疾,生活自理能力也很难恢复;此外,很多中风患者的家属错误的认为康复治疗要等到发病后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后才能进行。
王燕妮说,其实病情稳定后,就需要开始康复训练。她很欣慰地看到,在这次沪上报名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刚中风的人群,有的还在医院里就已和他们取得联系,这样可以尽早开始康复训练。“一般来讲,在中风三个月内进行的康复训练,患者多数都能恢复到生活自理水平。”王燕妮说,像记者采访的陈爷爷这样的病患,有血管性痴呆,这是我国最为多见的老年痴呆症种类,不同于国外的阿尔兹海默症为主的老年痴呆。这也正是因为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康复所致。
不同阶段制定不同居家康复内容
在“青松风中救援”大型公益活动中,康复护理服务包括服务需求评估、康复计划制定、康复师上门提供中风康复服务,以及不断收集客户反馈、进行康复后效果再评估和康复数据归档几个阶段。
针对处于不同康复阶段的患者,评估师将先上门为中风患者进行康复服务需求评估,结合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中风后康复服务方案,由康复师严格按照康复方案,定时上门为患者提供居家康复服务。
总的来说,中风康复内容包括:平衡肌张力,打破肌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训练,强化对中间关节(肘,膝)的控制,坐位平衡,翻身坐起,转移训练,站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移动能力训练,步态训练,上下楼训练,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语言训练等。
具体到不同阶段,中风急性期的康复包括:预防并发症,如压疮、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炎,预防关节挛缩变形、按摩、被动运动、体位治疗。
中风恢复期的康复包括:改善步态,恢复步行能力;增强肢体协调性和精细运动;提高和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适时应用辅助器具,以补偿患肢的功能;重视心理调节及家庭环境改造,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适应性。
后遗症康复措施:按发育顺序和不同姿势反射水平进行翻身到坐,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由坐到站,站立平衡,最后是步行进行训练。
王燕妮说,如果能够进行早期、正规、全面的康复治疗,不仅能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而且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未来有望政府部分买单提供服务
对中风患者来讲,如何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这显得尤为重要。王燕妮告诉记者,曾经遇到过中风后患者虽经康复,但由于家中卫生间设计问题,不慎滑倒发生再度中风。“所以,在我们的康复评估中,会特别关照家中的凳子高度应该如何,卫生间设计怎样,厨房怎样等等。”王燕妮说,“只有将所有的危险因素全部消除,才能给予一个最好的适合生活环境。”
为了提供更好的救援服务,此次参与的康复师和护理师共有200余名,其中的非上海籍康复护理师还专门接受了上海话培训。“和北京的居家康复病患相比,我们感觉上海市民的整体要求比较高,对服务细节的关注程度也更高。”王燕妮说,比如在上门之前的电话沟通中,咨询的问题就较为细致,对谁来,佩戴怎样的标识等安全问题也格外重视。等上门之后,康复师和护理师对患者以及家属所使用的称呼,是否自带鞋套等多个细节,都成为上海市民十分重视的内容。“能够说上海话,哪怕只是听懂也非常重要,会很快获得患者本人和家属的信任,所以必须要进行上海话培训。”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王燕妮认为,相关医院的转诊制度建设将非常重要。中风患者在经过医院的第一阶段治疗后,能够第一时间知晓相关的康复信息,走进康复医院或是接受居家康复治疗。目前他们已和华东医院、上海中医院、长征医院、长海医院等相关科室建立了联系,将逐步推进这一合作,患者和家属可以从不了解到了解全面推开,进行及早的康复训练。
目前,国内的康复治疗基本上都不能进入医保,尤其是居家康复治疗这块,这也使不少家庭错失了最好的康复良机。这一项在多数发达国家一般也是以各类保险的形式来实现支付。由于价格相对较为昂贵,未来更有可能实现的是政府购买部分服务的方式,王燕妮介绍,目前长宁、普陀、静安等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区域已经开始了这项服务,为中风及其他需要居家康复护理的老人提供部分政府补贴。
从即日起,京沪两地的中风后病人、家属或医生就可以拨打“青松风中救援”热线 400 061 3161或登陆青松新浪官方微博:青松康复护理 http://e.weibo.com/pinetreecare进行免费一疗程的中风康复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