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医疗让“中国创造”领先世界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是当今核医学领域先进的临床影像诊疗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将生物生命代谢中葡萄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酸等物质,标记上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注入人体,并通过其在代谢中的聚集情况来反映生命代谢活动情况,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这一技术广泛用于肿瘤、心脏等多种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判断、疗效评价和新药开发等。
孙启垠就是PET引进中国的第一人,他2003年创立的大基医疗是中国唯一生产和销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PET的公司,从2004年到2010年,经过5年多的时间,大基医疗全球第一家研发成功了磁共振派特机器人影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开发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肿瘤和脑部疾病放射治疗系统——高能量直线加速器,可以实现生物靶区定位,避开敏感组织,直接杀死癌细胞,全球独家生产出了目前世界上癌症诊断最先进的设备——闪烁分层摄影仪,该设备是早期癌症诊断的惟一产品,PET-CT只能诊断5毫米以上的肿瘤,而且是最环保无辐射的诊断设备。
2010年,在将最新研发产品注册产业化后,大基医疗的自主研发步伐并未放慢,在孙启垠看来,只有自主研发加速创新,大基医疗做成世界品牌企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如今,一年过去了,他们又实现了PET技术的两项重大突破:一个是使用高能加速器生产出了——新型低成本同位素示踪剂“十五氧”,另一个就是将高能量加速器的功能进行了大幅提升,由原来单纯的肿瘤治疗,扩展到了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血管斑块治疗。
据了解,“十五氧”的研发成功使得PET的诊断成本大幅降低,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FDG显像剂的费用超过3000元人民币,而同位素示踪剂十五氧的成本仅为一元人民币,这样讲促使PET检查从贵族治疗走进基础医疗。不仅如此,该产品还大大缩短了病人的诊断时间,实现随到随查,从原来做一个诊断的1个半小时缩短到了20分钟,更重要的是“十五氧”在提高诊断率的同时,减少放射线对体检者本人及体检后接触社会人群的损害,将PET的辐射量降至拍胸片X光以下。
“我们今年还将有一项重大的创新项目问世。”孙启垠告诉记者,今年10月份,他们研发设计的96环PET设备即将制作出第一台样机,目前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PET产品仅仅是32环,他们在提升分辨率的同时,将PET机的尺寸降了下来,使得PET设备使用更为方便。
三驾马车驱动技术创新不断开花
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孙启垠表示,大基医疗创新之路走成功的关键因素就是有一批研发人才,尤其是其中的三个领军人物,一个是企业的首席科学家曾骏,开发十五氧的主角,一个是放射部的总经理艾瑞克,世界知名的加速器专家,一个是总经理刘小平,提升PET设备环数的领军人物,正是这三驾马车带动了整个公司的创新能力。为了吸引领军人才加盟企业,孙启垠没少动脑筋,为了找到一流的人才,他一个个专家地去咨询,做调研,为了让时任上海胸科医院核放射科主任的曾俊加入公司,孙启垠四次跑到上海亲自说服,引进后,更是给予了人才绝对的自主权,科研费用花销不用和老总打招呼,这样的用人方式可不是每个企业老总都能做到的。
给予人才最大的自由度,孙启垠说只有这样,你才能让他最大潜力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过,对于选才,大基医疗也是比较苛刻的。
“研发人才一律不得吸烟喝酒。”医师出身的孙启垠认为这些东西都会伤害研发人员的脑神经,如果有这样的嗜好,无法保持自己的智力水准,当然,还有一条重要的因素就是忠诚。
截至目前,大基的全职研发人员已达百人,正是这个庞大的团队让其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
上市融资提速大规模产业化之路
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大基医疗加速了产业化的进程。
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产业化,目前该公司生产条件、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据介绍,由于技术先进,产品附加值高,去年产品初步实现产业化后,大基的机器人系统已经销售出了十几台,取得了近4亿元的销售业绩,今年一季度已经接到了8套PET装备(机器人+高速器+PET机),无奈生产力不足,不敢签更多的合同。
不过,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多久,大基医疗的生产基地很快就会开工建设。“我们目前正在筹备在香港证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增加融资渠道,为下一步大规模产业化助力。”对于今后的发展,孙启垠信心十足。(本报记者 张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