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1日电 日前,第一届国际咳嗽会议在广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国际咳嗽领域20余位知名专家等众多领域代表参会。会议就咳嗽发病机制、病因、诊断及治疗、大气污染导致的呼吸疾病展开学术讨论,集中反映了当今世界咳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慢性咳嗽研究进展。
本次大会由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顾问钟南山担任会议主席。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际咳嗽领域20余位国际名专家参会,为参会代表奉献近30场咳嗽领域最新专题报告,内容涵盖慢性咳嗽常见病因的治疗、空气污染与咳嗽、咳嗽新药与咳嗽相关中药的研发进展、慢性咳嗽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新型流感与咳嗽、中美欧成人与儿童咳嗽指南解析与展望等。
会上,百年治咳鼻祖广药潘高寿联合上海复旦大学向与会专家公布了国内首个防治PM2.5肺部伤害研究成果。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伟民教授向与会代表详细讲解了药效学动物实验过程及实验组各项生化指标数据变化,通过对肺灌洗对ACP(酸性磷酸酶)、AKP(碱性磷酸酶)、LDH(乳酸脱氢酶)、TP(总蛋白)四种关键指标测试发现,在PM2.5模型组的活性均高于预防组。 ALB(白蛋白)、IL-6(白介素-6)与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释放量也显示,PM2.5模型组的炎性因子与蛋白渗出量均高于预防组。
研究结果表明,潘高寿蜜炼川贝枇杷膏、治咳川贝枇杷露对PM2.5引起的呼吸道炎症有明显减轻的作用,可以抑制炎性因子与各种细胞内容物的分泌,促进细胞的愈合与生长,保护肺部组织,减少肺损伤。
这一研究结果受到包括钟南山院士在内的众多与会代表认可,也引发了在场的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内科学教授赖克方详细询问了研究中气管滴注PM2.5悬浊液以及实验动物分组情况。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呼吸病学教授Kian Fan Chung则就是否可直接暴露于雾霾天气下进行活体动物实验提出了建议。
钟南山院士指出,中药在抵抗非典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时雾霾频发,中药也应走在防治PM2.5伤害的前列,潘高寿与复旦大学应继续加强合作研究,将此项研究继续深入,加强对动物实验组用药前后肺功能各项生化指标以及气道阻力指标的变化检测,进一步推进系统的人体临床实验。
潘高寿总经理杨东升则表示,雾霾加剧导致的呼吸疾病频发,对人体肺部损伤尤为严重,作为百年治咳药企更应发挥中药的治未病理念,接下来会听取钟院士的建议,加强与复旦大学的合作力度,继续推动我国防治PM2.5伤害相关研究。
会议上代表们分别上台演讲,来自美国纽约Albert Einstein 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教授Peter Dicpinigaitis详解了呼吸道病毒感染对咳嗽敏感性的影响,英国伦敦国王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Surinder Birring介绍了咳嗽检测与监测的新进展,日本Nagoya City 大学医学院肿瘤与免疫学部教授Akio Niimi公布了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过敏性咳嗽的研究成果。同济大学、暨南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众多国内高校也分别派代表公布了各自的研究成果,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据主办方介绍,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误诊误治现象普遍,2001年,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系统研究,随后,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杭州等地相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十二年以来,中国在慢性咳嗽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通过举办国际咳嗽会议,积极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慢性咳嗽研究水平。
首届国际咳嗽会议在广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潘高寿总经理杨东升讨论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