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估计,我国污染场地数量在50万块以上
●拿地盖房,治理方与开发方不重视前期调查
●专家表示,“毒地”修复需5到10年甚至更长
■本报记者 孙爱民
11月的北京,秋意已浓,位于北京东四环外垡头一带的焦化厂原厂址上却“春意盎然”。
2006年焦化厂停产搬迁后,这里留下了百余亩受污染的场地,迟迟得不到治理。而今,这片饱受油、气污染的“毒地”终于有了起死回生之机——在日前某大型国企中标焦化厂污染土修复治理项目后,大刀阔斧的恢复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据业内人士估计,像北京焦化厂原厂址这样的污染场地在我国至少有50万块。不过,由于缺乏包括标准、规则、相关法律法规等在内的“游戏规则”,大部分大型污染场地的修复、治理工作仍旧举步维艰。而标准、规则缺乏的背后,是尚不清楚的大型污染场地“家底”。
“面”大“毒”深
将重污染企业搬离城区,这是近年来深受“雾霾”侵害的我国北方城市的普遍做法。然而,随着污染源的搬走,污染遗留场地的治理与开发问题也进入了公众视野。
“以前粗放型的生产管理比较落后,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很严重,再加上历史比较长,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比较严重。”环保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研究员张俊丽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不仅如此,工厂搬迁过程中的污染扩散更是加剧了场地的污染程度。据统计,1/5的企业搬迁场地都有污染,“呈现出污染范围广、面积大、成分深的情况,有的场地污染深度甚至多达十几米。”张俊丽说。
此前,北京市举行了一个以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论坛上,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与管理已成为大中型城市发展转型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修复工程复杂、周期长、资金量大的大型污染场地,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土地再开发密不可分。
“受污染场地上的污染物如果不加以治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庄绪亮说。
“家底”未清
随着土地开发热潮一轮轮掀起,场地修复行业也悄然兴起。今年10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事污染土地治理的企业已达300多家。
然而,在专家们看来,尽管这个行业方兴未艾,却始终潜伏着缺乏“游戏规则”的危机。而其背后,则是尚不清楚的大型污染场地“家底”。
由于缺乏相关的调查数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发生在描述大型污染场地状况时不得不对其进行定性描述,因为“进行定量描述比较难,我们没有全面的排查”。
“我国没有谁能给出污染场地的数量信息,业内专家只能根据工业总量和发展阶段、重污染企业数量来预测。”据张俊丽保守估计,我国污染场地的数量在50万块以上。
张俊丽建议,我国开展污染场地管理的第一步应该是开展场地排查,摸清底数。“场地排查的工作应该长期、系统、分步地开展,借鉴之前土壤普查的经验和教训,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被“压缩”的调查
“摸清家底”不仅包括了解全国的场地污染情况,以便于法规、标准的制定,更要对每一块场地进行充分、彻底的调查,从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理打下基础。
世界银行高级环境专家谢剑曾公开表示,污染严重的“毒地”修复往往需要5到10年,甚至二三十年。其中,对场地的调查至关重要,占修复时间的很大一部分。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宋昕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所参与的美国一块污染场地的治理,仅前期调查就花了16年,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土质、水文地质、关键污染物数据为不同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了充足、可靠的支持。
“就修复受污染场地而言,前期调查的数据准确性与调查的方法比后期治理、样品分析的影响都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杜晓明坦言,我国的治理方与开发方往往不重视前期的调查,“今天把污染场地交给你,让你调查,恨不得明天就要把结果拿出来,后天就要盖房了。”
专家们呼吁,大型污染场地的治理要做到“提早规划、充分调查”,其前期调查工作绝不能被“压缩”,避免将土地修复变成“救火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