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儿科医师不到10万人。而我国0到18岁儿童约有3亿,每千名儿童才有0.26名儿科医生。在第一届北京儿科发展国际论坛上,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呼吁,国家应出台政策培养儿科医生,建立更多的儿童医院,以缓解看病难的现状。
我国儿科医生资源稀缺是个不争的事实。为我国庞大的儿童群体提供医疗服务的妇幼保健医疗机构只有3058家,儿童专科医院只有92家。我国医生中,儿科医生的比例只有1.62%,在香港这个数字是4.2%,北美则高达10%。我国每千名儿童只有0.26名医生;而美国达到1.46名。儿科医生数量不足的同时,还面临着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每年的新生儿有四分之三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乡村,但这里的儿科医生只占四分之一。
“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是25年前就已在医学界流传的调侃话,而在现实中,儿科的困境更甚。一方面孩子看病难,专科医院挤破头;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儿科普遍萎缩,青黄不接。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孩子看病可能越来越难。
目前普遍认为,儿科医生的压力太大。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空前膨胀,医护人员的压力骤然上升。儿科是公认的“哑科”,由于幼儿语言、感知能力差,根本讲不出来自己哪里难受,很大程度上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和临床经验诊病、判断。现在孩子都是父母和家庭的心肝宝贝,往往一个孩子生病,6个家长同时在医院里陪伴。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很容易产生矛盾。有时,孩子要打静脉针,因为胳膊太细,护士扎了两针没扎进去,家长的手就扬起来了。这让很多医学专业毕业生“望而却步”,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儿科的学科地位太低。儿科在很多医院不受重视,人们总是一语双关地说“小儿科”。年轻医生更看重职业发展前景,他们看到其他科室医生的风光,对比儿科耗时耗力又不赚钱的现实,难免思变。
现在看来,儿科医生紧缺和流失率高,有点类似于120急救医生存在的问题。待遇不高,自然难以留住人才,加上工作超负荷的运转,仅靠职业道德去支撑,似乎无法保证医生队伍的稳定性。如此,亟待重点解决的问题自然要特事特办,要给政策上的扶持。比如,恢复儿科专业的培养,需要国家的统筹规划,在学科建设的资金上应该进行专项管理,重点支持。
儿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科,而是0至14岁儿童医学的综合学科,涉及到儿童诊疗的所有方面,并不是成人科室的缩版。儿科的特殊性决定儿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大儿科人才培养力度。
儿科医生的培养主要是毕业后教育,国外一名医学毕业生在儿科经过3年住院医师培养后,可以做普通的儿科医生,如果要想做儿童心脏、肾病等亚专科的儿科医生,还要再经过3年培训。可以说,一个医学院毕业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笔者认为,目前,在仅有的儿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留住人才,稳定军心是关键的一步。比如在一些城市,新进的优秀毕业生该如何留住,如何能把儿科医生的培养和引进当做人才引进的政策倾斜,让其无后顾之忧,或许能好很多,尤其是现在的年轻医生,在异地没有了“蚁族”的烦恼,没有“外地人”的感觉,自然会更好的安心工作求上进。
只有先留住了人,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