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崔颖 解雯赟
癌症确诊时,约50% 的病人已存在疼痛。然而,许多癌症末期的病人对待癌痛抱有“忍忍就行”的想法,最后因身体疼痛而失去求生的斗志。因此,如何控制疼痛已经成为癌症治疗重要的一环。从2004年开始,国际疼痛学会将每年10月第三周(含周一的完整一周)列为“世界疼痛周”。今年的“世界疼痛周”刚刚过去,借此机会,本刊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马柯教授谈谈癌痛的治疗。
调查显示,初诊的癌症患者中,疼痛发生率为25%,晚期的癌症患者中疼痛发生率则升至60%-80%,其中1/3为重度疼痛患者。在中国,估计有一半的癌症患者疼痛未得到有效控制,有30%的患者临终前的严重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许多癌症末期的病人,经常因身体疼痛而失去求生的斗志,如何控制疼痛已经成为癌症治疗重要的一环,甚至是癌症末期病人追求生命最后尊严的唯一要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马柯教授说道:“很多癌症病人抱着这样一种传统观点,即只要癌症好转,疼痛就会自动消失,因此对癌痛的治疗并不是治疗中的优先选项,能忍则忍,能扛则扛,到扛不住了就直接使用吗啡等强阿片类药物,而在那个阶段往往已经是临终前的严重疼痛阶段。”
专家还指出,癌痛会随着肿瘤的进展疼痛加重、多变,并出现多部位的疼痛。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07年的一项国外临床研究,在治愈后肿瘤患者中,癌痛发生率也达到了33%。癌痛发生的原因60%由肿瘤因素引起的相关骨软组织、神经、内脏等部位的疼痛,由化放疗等治疗因素所引起的疼痛占20%左右。据马柯教授介绍,对癌痛的治疗应该与标准抗肿瘤治疗同步展开,一般第一阶段会采用非侵入式治疗,如止痛药物、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第二阶段采用非破坏性侵入治疗,如神经阻滞、鞘内药物输注等。如果癌症患者发生肿瘤转移后,全身很多地方都有病灶,疼痛的性质、强度等各有不同,且口服药物有很多副作用,此时就可用靶向药物输注,俗称“植入式镇痛泵”是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编制给药程序,将少量吗啡等止疼药物直接送达疼痛的靶心,即可有效控制疼痛。
2007年,疼痛科在中国成为一级诊疗科,自那以来疼痛治疗在我国作为一门专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马柯教授呼吁业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疼痛尤其是癌痛治疗的规范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为肿瘤患者作定期、全面、动态的疼痛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状态、心理等因素制订剂量个体化止痛方案。最后,专家强调,归根结底,还是要持续努力彻底改变患者普遍的忍痛抗痛的理念,更加积极地应对疼痛这种疾病。
[专家名片]
马柯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日间病房行政主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青年委员,世界疼痛协会中国分会第一届中青年委员。擅长疼痛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可对颈椎病、腰腿痛、退行性骨关节痛等常见疼痛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并能结合射频、臭氧、脊髓电刺激、蛛网膜下腔吗啡泵、腹腔神经丛毁损等微创技术,对于各种疑难、复杂神经病理疼痛以及难治性肿瘤疼痛进行比较有效的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