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对外贸易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均保持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世界医疗器械贸易增速。但是,与“十五”期间相比,“十一五”期间医疗器械行业对外贸易的增长幅度逐年放慢,一些问题亟须有关部门和企业重视并加以解决。
总体来看,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这一直是妨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问题。
我国对高端医疗设备的进口依赖度高。例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诊疗设备的进口额在同期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82%左右。由于我国在高附加值产品的一些关键性技术方面未取得突破,从而制约了企业向高端产品领域延伸的能力和机遇,导致我国出口的医疗器械一直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这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威胁。
企业国际化经验不足
我国现有医疗器械企业普遍规模有限、产业集群度低。2010年,在3.3万家从事医疗器械出口业务的企业中,仅有247家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其中合资企业、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各占三分之一。并且,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企业的产品集中度普遍较低,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自己的国际品牌。另外,我国企业国际化经验不足,在企业文化、管理能力、人才培养、融资并购等诸多领域均缺乏经验,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更缺少应有的方法和措施。
海外技术服务体系匮乏
“售后技术服务”已成为当前医疗器械商家竞争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对电气类产品而言,售后技术服务更显关键。在很多情况下,完善的维修、维护服务是客户选择供应商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购买了某产品后,在使用中出现问题或需要保养时却难以找到必要的零备件和技术人员进行即时维修、维护,将严重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的声誉和销售量。
实际上,维修、维护中发生的零备件更换费用,也是重要的利润来源。2010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上需要维护、维修的出口自我国的医疗设备类产品,其出口总值达到78亿美元,其中有56%的医疗设备由我国本土企业制造。
现阶段,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资金不足、人力制约和语言障碍等,导致很多企业的海外售后技术服务难以跟上,而这些企业在现有条件下很难凭借自身力量实现海外技术服务体系的明显改善。如果在“十二五”期间,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逐步建立海外技术服务网络,将促进我国医疗设备的出口,提高我国产品在海外市场上的信誉。idxdy0003